...晏先生制伏草石论六卷。出于新唐志。今以其为道家之书。不着录焉。〔陈雷炮炙论〕艺文略三卷 佚〔王氏(季璞)本草经〕七录三卷 佚〔谈氏(道术)本草经钞〕七录一卷 佚〔宋大将军参军徐氏(叔向)本草病源合药要钞〕七录五卷 佚南史张邵传曰。徐秋夫生道度...
...〔李氏(中梓)伤寒括要〕二卷 未见汪琥曰。伤寒括要。顺治初云间李中梓士材甫着。书凡二卷。上卷。伤寒总论起。至肉苛证止。下卷。五证总论起。至中暑中 止。末后附仲景一百一十三方之外。复附以杂方五十六。其证备。其法详。其论明而且简。书名括要。...
...),石桂、红桂(《梦溪笔谈》),鼠莽(《纲目》)。 【来源】为本兰科植物狭叶茴香的叶。 【炮制】《雷公炮炙论》:"凡使(莽草),采得后,便取叶细锉。又生甘草、水蓼二味,并细锉之,用生稀绢袋盛毒木叶于甑中,上甘草、水蓼同蒸-日,去诸药二件,...
...肺而嗽者.此为痰嗽.若不嗽者.则肺壅不利.咽塞唾涎.胁腹膈滞.又脾胃冷热不调.涎不归胃.致涎流口角.而无休止.冷者鼻上色青.及大便青白.热者鼻上赤色.及大便赤黄.以上除钱乙所用方.本集载之外.今叙诸方于后.金华散治婴小咳嗽.郁金(半两) ...
...病源候论》对黄疸的病机及分类作了详细论述。《圣济总录》则有九疸、三十六黄之分,罗天益将黄疸分为阴黄及阳黄,至今皆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尤其与黄疸的先兆潜证密切相关。二、黄疸先兆潜证(一)湿热内蕴先兆潜证该型多为阳黄的先兆潜证,由于酒食不节损伤...
...〔张仲景口齿论〕宋志一卷 佚〔邵氏(英俊)口齿论〕新唐志一卷 佚〔排玉集〕新唐志二卷注曰口齿方(崇文总目作三卷)佚〔中和先生口齿论〕(宋志作冲和先生)崇文总目三卷 佚〔广陵正师口齿论〕(宋志作唐陵王师)崇文总目一卷 佚郑樵曰。唐供奉僧普济...
...灵枢·脉度论》)。络脉的主要作用是配合经脉,网络全身组织,运行营卫气血。此外,络脉的另一种意义是指身体浅表的静脉血管说的(《素问·调经论》:「视其血络,刺出其血」)。 ...
...叶案治疟,不用柴胡,徐评非之。解之者曰∶治伤寒少阳正疟用柴胡,治秋间寒热类疟不用柴胡。泉应之曰∶否,不然。《素·疟论》以夏伤于暑为端,而余疟附焉,是秋间寒热之为正疟,经有明文。《病源》、《千金》皆本经说。《外台》既列《病源》之论,而所集方...
...四十六、七难,言老幼寤寐、气血盛衰,言人面耐寒见阴阳之走会;四十八难至六十一难,言脉候病态,伤寒杂病之别,继以望闻问切而能事毕矣;六十二难至八十一难,皆言脏腑荣 用针补泻之法。 然则其有益于方脉者,止六十一难耳,何足以尽病情乎?且其论大率...
...非淋菌性尿道炎的病源是什么?这是大家比较关注的,只有把握了非淋菌性尿道炎的病源,才能够因此得出准确的确诊和治疗,接下来我们就对非淋菌性尿道炎的病源做详细的解读。 非淋菌性尿道炎的病源: 1、不洁的性行为: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是主要传染源,...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