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伊尹汤液经》读后感 □ 马家驹 北京中医药大学 “此书非同一般,读过此书,颇有眼前豁然开朗的感觉,让我看到了经方渊源”,这是读过《解读伊尹汤液经》的一名同学告诉我的话。 书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一种载体,自《伤寒论》问世千八百年来...
...治病者,指其见证,即可知其病之浅深;问其前见何证,今见何证,即可知病之传变。伤寒如此,温病何独不然?《素问 热病篇》、仲景《伤寒论》,均以此立法。圣人复起,莫此易也。近贤叶氏,始有伤寒分六经,温病分三焦之论,谓出河间,其实温热病之法,至河间...
...个别经营者,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过分夸大膏方效果,误导大众服用膏方。膏方并非人人适宜,必须合理使用,防止滥用。 服用膏方“四宜三不宜” 膏方是药,不是一般的营养品、滋补品,不是人人都可服用的。膏方既有适宜人群,也有必须慎服、禁服的不适宜人群...
...六经辨证,始见于《伤寒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在《素问·热论》等篇的基础上,结合伤寒病证的传变特点所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病的辨证方法。它以六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为纲,将外感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总结...
...方后遵从温服、温覆、啜热稀粥取微汗。此即桂枝汤“方证对应”之大概。但这只是桂枝汤使用之一例,远非全部。 无汗可用桂枝汤,体现在《伤寒论》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王肯堂解释为“此脉浮,当亦无汗,而不言者,谓阴不得有汗,...
...阴阳明的确,汗、温、吐、下用无偏。①丹溪:朱震亨、字彦修。元、义鸟人,学者尊之曰丹溪翁。发明相火的根源,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论。着有《宋论》、《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伤寒论辩》、《外科精要发挥》《本草衍义补遗》、《金匮钩玄》、《脉诀...
...关键词:《伤寒论》中的运用.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14(4):196. [10]李爱敏,等.对现代六经辨证中运用中药配伍用量的数理统计分析.中医研究,1995,8(5):9.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0032) 英洪友 何新慧 ...
...可以说这是人类之福。如果我们的医学都走到了实证,没有了思辨,人类也就只能拥有一种医学,也就不存在中医学了。 追求实证,我们可能做到“十人一方”;接纳思辨,我们只能是“十人十方”。 《伤寒论》可以说是方证对应的典型。但序言中也提到:“虽未能尽愈...
...伤寒著作。三卷(即《医宗金鉴》卷三十六-三十八)。清·吴谦等编撰。作者为了帮助读者理解《伤寒论》原著,使能触类旁通,遂将总论内容、六经辨证,及伤寒常见病证,类伤寒、瘟疫、温病等,“撮其要旨,编为歌诀”,另加注释,便于学习记诵。...
...伤寒著作。三卷(即《医宗金鉴》卷三十六-三十八)。清·吴谦等编撰。作者为了帮助读者理解《伤寒论》原著,使能触类旁通,遂将总论内容、六经辨证,及伤寒常见病证,类伤寒、瘟疫、温病等,“撮其要旨,编为歌诀”,另加注释,便于学习记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