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残游记》之中医外治法_【中医宝典】

...字字精当,仅仅是一个病案就可以让后人知道当时的医学情况,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 老残是个游方医,云游四方,一般来说,游方医会比坐堂医辛苦的,因为他们行踪不定,居无定所。但是老残并没有这样的烦恼,他并不需要为生活着落而操劳。因为他的朋友遍天下...

http://zhongyibaodian.com/zs/50080.html

泽泻_《本草衍义》_中医本草书籍_【岐黄之术】

...泽泻,其功尤长于行水。张仲景曰∶水搐渴烦,小便不利,或吐或泻,五苓散主之。方用泽泻,故知其用长于行水。《本经》又引扁鹊云多服,病患眼,诚为行去其水。张仲景八味丸用之者,亦不过引接桂、附等归就肾经,别无他意。凡服泽泻散人,未有不小便多者...

http://qihuangzhishu.com/244/91.htm

附子的临床应用与中毒解救_【中医宝典】

...。 古代医家经验 东汉张仲景为应用附子的大家。在其所著的《伤寒论》中的四逆汤,故又称张仲景附子配伍法。 ...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6642.html

三焦_身形脏腑组织_中医名词术语大全_【中医宝典】

...胸中。....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难经》认为三焦是有名而无形、张介宾《类经附翼》记载:「....及至徐遁、陈无择始创言三焦之形,云有脂膜如掌大,正与膀胱相对,有二白脉自中出,夹脊而上,...

http://zhongyibaodian.com/TCM-Noun/sanjiao-925.html

半表半里最初出现于《伤寒论》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有的人提出成无己所称半表半里是错误的:张仲景本无半表半里证之说,《伤寒论》第148条有‘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一句,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提出了半表半里一语,实为误解。松冈的考证结论明确指出:东洋医学将外和表,经常作为具有同样意义的词语被...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9734.html

严世芸_三、不拘一格,兼顾各家_中医名医大全_【中医宝典】

...自《黄帝内经》而下,名医辈出,先有医圣张仲景着《伤寒杂病论》,经中所书方药,常有奇效。后代医家则有唐代孙思邈、金元四大家、明代张景岳、清代叶天士、王清任等名家,在中医学的发展长河中,颇多建树,对后世产生了积极影响。历代医家在《黄帝内经...

http://zhongyibaodian.com/mingyi/yanshiyun/480-3-3.html

黄苔黑中舌_《敖氏伤寒金镜录》_中医伤寒书籍_【岐黄之术】

...故曰十当九死.至若恶寒亦死者.即张仲景所谓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厥冷是也.亦即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之候也.不恶寒而下利者.是阳明合并厥阴之热.渐耗肾液.致肠中燥矢迫水下流.而自利清水....

http://qihuangzhishu.com/285/36.htm

黄苔黑中舌_《敖氏伤寒金镜录》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故曰十当九死.至若恶寒亦死者.即张仲景所谓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厥冷是也.亦即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之候也.不恶寒而下利者.是阳明合并厥阴之热.渐耗肾液.致肠中燥矢迫水下流.而自利清水....

http://zhongyibaodian.com/aoshishanghanjinjinglu5678/285-36-0.html

金匮要略》络病理论探讨_【中医宝典】

...临床症状。对此,张仲景已有深刻的认识,他在《金匮》有关条文中对络脉病证出现的症状有详尽的描述,其中提到的典型症状有: 肌肤不仁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篇云:中风邪在于络,肌肤不仁;又《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篇云:血痹阴阳惧微,寸口...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0609.html

中医学美称撷趣_【中医宝典】

...师祖——春秋战国时期医家扁鹊,对祖国医学有重大的创造和贡献,是四诊的奠基人,被后人尊称为我国医学的师祖。 医圣——东汉医家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成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巨著《本草纲目》,被誉称医药巨子。 医林状元——明代...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9779.html

共找到289,741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5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