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酒和,贴痈上,干易之佳。删繁疗痈疽发背,九物大黄薄贴方。大黄 黄芩(各三两) 白芷(二两) 寒水石(五两) 白蔹(五两) 黄柏(二两)石膏赤石脂 黄连(各三两)上药下筛,以三合投粉麋二升中和之,薄涂纸贴肿上,燥易之,肿下止,不下浓敷之。忌...
...作者:王肯堂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自序 卷之一 痈疽之源(一) 痈疽之别(二) 脉法(三) 分经络(四) 善恶(五) 虚实(六) 内消(七) 内托(八) 灸(九) 针烙(十) 砭镰(十一) 敷贴(十二) 淋洗(十三)...
...其脉,六脉细数而肝心尤微,心脉如带芤重按即缺,往往身有汗,宜足其血,以保其心。人参(一两) 当归(半两) 木香 延胡索分) 沉香(三铢) 陈橘皮(十铢)阙上语□举痛论云,寒气客于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引胁与小...
...全身十五脉络各有一个穴位与经脉相联络。其中包括十四经脉发出的十四条络脉的穴位,和由脾脏分出的一条络脉的穴位,共十五个络穴。即:手太阴络(手太阴之别)--列缺穴;手少阴络(手少阴之别)--通里穴;手厥阴络(手心主之别)--内关穴;手太阳络(...
...全身十五脉络各有一个穴位与经脉相联络。其中包括十四经脉发出的十四条络脉的穴位,和由脾脏分出的一条络脉的穴位,共十五个络穴。即:手太阴络(手太阴之别)--列缺穴;手少阴络(手少阴之别)--通里穴;手厥阴络(手心主之别)--内关穴;手太阳络(...
...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凡痹之类,逢寒则急,逢热则纵。○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素问》)病在阳者命曰风;病在阴者命曰痹;阴阳俱病命曰风痹。○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
...之凶候。(据《四诊诀微》)。第四节 舌下络诊先兆舌下络诊指舌底脉络诊。舌下络脉分别和脏腑相应,对瘀血的预报有独特意义。舌底和舌面腹背相应,在预报疾病上虽然各显神通,但也往往互相映照。据观察,舌下络诊的预兆信息早于舌面,更加显示了舌下络脉的...
...之腹无积聚,审之身无表热,诊之脉数,非有外证也。此为肠内有痈脓也,主之薏苡附子败酱散,流通肠胃消痈肿也。薏苡附子败酱散方,薏苡仁(十分) 附子(二分) 败酱(一名苦菜,五分)上三味,杵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减半,顿服,小盒饭下。『集解...
...频刺风门.泄诸阳热气.背永不发痈疽.(铜)灸发背法.或不见疮头.以湿纸敷.先干者是.以大蒜去皮生切钱子.先安一蒜钱在上.次艾灸三壮.换蒜复三灸.如此易无数.痛灸至不痛.不痛灸至痛.方住.若第一日急灸减九分.二日灸减八分.至第七日尚可.自此...
...凡按水囊者必随手而起,故病水者亦若是。以上皆水肿之候。)黄帝曰∶肤胀何以候之?岐伯曰∶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 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浓,( ,鼓声也。寒气客于皮肤之间者,阳气不行,病在气分,故有声若鼓。气本无形,故不坚。气无所不至,故...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