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经》:微而紧者有寒,微弱者有寒少气,微浮秋吉冬成病,微数虽甚不成病,不可劳。《千金方》:寸口脉微而弱,血气候虚,男子吐血,妇人下血,呕汁出……关上脉微浮,积热在胃中,呕吐蛔虫,心健忘。 《脉经》:“微而紧者有寒,微弱者有寒少气,微浮...
...或问人身四肢百骸.脏腑经络诸病.皆取决于三部.究竟脉属何类.动是何气.而诊之之法.一如古圣所言否.答言.脉本营气所主.为气血之源.故能出入脏腑.交通经络.行于肯綮之间.随气上下鼓动.其指下发现之端.或清或浊.或小或大.或偏小偏大.虽言禀赋...
...诊伤寒,热盛,脉浮大者,生;沉小者,死。伤寒,已得汗,脉沉小者,生;浮大者,死。温病,三、四日以下,不得汗,脉大疾者,生;脉细小难得者,死,不治。温病,穣穣大热,其脉细小者,死。(《千金》穣穣作时行)温病,下利,腹中痛甚者,死,不治。温病...
...。也就是太史公所讲的:“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后来仓公传黄帝扁鹊之脉书,脉学在世界医学中成为一门独特的学问。仓公是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的。仓公在脉学上做了很多工夫,仓公说:淳于意诊齐王太后病,一看脉,便说是风瘅客于胞。因为他切脉发现太阴...
...泄利,脉须小细,今为洪大也。脱血而脉实病在中,人之脱血,脉须虚弱,今反强实,病在中也。而脉实坚病在外。脱血脉实坚,病在外也。而脉不实坚为难治,名曰逆四时。脱血而脉不实不坚,难疗也。以上七诊,皆逆四时也。平按:“为难治”《素问》作“皆难治”。...
...《濒湖脉学》说:“弱脉极软而沉细,按之乃得,举手无有。”剔除了《脉经》“欲绝指下”的形容太过的一句话,因为弱脉可以有程度上的不同,不可能都是“欲绝”的。《诊宗三味》说:“沉细而软,按之乃得,举之如无。”《四诊抉微》说:“弱脉细小,见于沉分,...
...中医脉诊起源甚早,远在二千多年前先秦时期,脉学就已开始发展,《黄帝内经》中对脉学已有了丰富的记载,包括切脉部位,脉法、脉理、脉象主病等,奠定了脉学的基础。此外,历代名著亦都列有专项论述,如《难经》、《伤寒杂病论》、《中藏经》、《甲乙经》、...
...六紧者.阳也.指下寻之.三关通度.按之有余.举之甚数.状若洪弦曰紧.主风气.伏阳上冲.化为狂病.紧者.阳木也.何为阳木.以其脉带弦长也.指下寻之.三关通度.脉道长矣.按之有余.邪气有余也.举指甚数.热邪在阳分也.状若洪弦者.洪为阳明.弦为...
...脉诊学中的脉象的图解,根据脉学发展应该在较早的时期就出现了,不过据目前的史料和资料,只能上溯到晋代,亦就是《脉经》。 我国文字出于图画,到文字正式独立以后(最晚是殷商时代)图域仍在学术文化上起着实际的作用,所以自古就有“左图右史”之说,...
...动脉处,可诊候五脏六腑之气;尤其是中部天,手太阴脉动以候肺气。“五脏别论”中更提示五脏六腑之气,正常与否,皆可于气口部位测知。而“经脉别论”从生理方面论述了肺朝百脉,气口部位之脉动,可诊脏腑之气,以决死生。因此,《内经》所载,不无承前启后之...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