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_中医养生_中医养生书籍_【岐黄之术】

...先秦诸子理论及医药学实践之大成,为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现将其要点归纳如下:(一)对生命起源的认识内经认为生命自然界息息相关,素问·宝命全形论指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认为自然界的阴阳精气是生命之源,这种认识是...

http://qihuangzhishu.com/152/8.htm

黄帝内经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包括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二书)(公元前 722 ~前 221 年? )共十八卷。 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是春秋战国前医疗经验和理论知识的总结。 黄帝内经简介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 黄帝内经·素问 上古天真论篇...

http://zhongyibaodian.com/huangdineijing/index.html

针灸养生方法谈_针灸推拿偏方_【中医宝典】民间中药偏方

...中国古代人民很早以前就采用针灸方法保健强身。在黄帝内经中称掌握针灸保健技术的医生为“上工”,灵枢·逆顺中云:“上工刺其未生者也。” 到了唐代,针灸保健已占有相当位置,如在千金要方中,就论述了许多针灸方面用以保健的材料。宋代王...

http://zhongyaofangji.com/pianfang/7417.html

中医养生之情志保健_中医养生偏方_【中医宝典】民间中药偏方

...,对于心理生理之间的密切关系,对于个性心理特征的种种分类,对于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地位,对于心理治疗的意义,对于调神摄生的心理卫生等等,内经均作了原则性的总结,提出了很多颇有价值的见解,是我们研究情志保健的宝贵资料。 汉代名医...

http://zhongyaofangji.com/pianfang/5185.html

战国至东汉时期(3)医学理论的形成_【中医宝典】

...医学理论的形成 战国至秦汉时期,由于医学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日益丰富,一些重要的医学典籍相继问世。其中黄帝内经的出现,标志着伤寒杂病论。由于当时战乱频繁,素问流传到唐代时已残缺不全。唐朝太仆王冰对其进行收集整理,增补了第七卷中的...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3170.html

中医养生学说撮要_中医养生偏方_【中医宝典】民间中药偏方

...健康长寿是世人共望之事。祖国医学对养生保健的研究由来已久,从两干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开始,历代有众多的医家、道家、佛家对养生之道作过详细而深刻的发掘和论述,逐步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医养生理论。概括起来,有下述八个要诀: 一、悦情志:人要...

http://zhongyaofangji.com/pianfang/5005.html

张仲景治未病四层涵义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强调了饮食合理,是健身防病的关键。故在金匮要略开篇即云:“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可见饮食性味,合于形体,相宜忌,四时皆应,是养生防病的重要内容。 房事养慎 ...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3966.html

气功减肥法_减肥新法技巧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民间流传的也有很多。我国最早的第一部医书黄帝内经(公元前700~200年)中关于气功有详尽论述,书内介绍的导引、吐纳即是指气功而言。书内记载“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指气功治病防病的作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画“...

http://qihuangzhishu.com/130/72.htm

动静互涵_中医养生_中医养生书籍_【岐黄之术】

...作用,常处于易动难静的状态,故情静养神就显得特别重要。老子认为“静为躁君”,主张“致虚极,宁静笃”。即要尽量排除杂念,以达到心境宁静状态。内经从医学角度提出了“恬淡虚无”的摄生防病的思想。后世的很多养生家对“去欲”以养心神的认识,无论在...

http://qihuangzhishu.com/152/21.htm

饮食有禁忌 避害取相宜 探源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养生⑦_【中医宝典】

...□ 马作峰 王平 张六通 湖北中医药大学 饮食禁忌俗称“忌口”, 一般是指患病期间忌食某些食物,如果吃了这些东西就会对疾病的恢复和健康不利。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对不同季节禁食动物内脏作了具体要求,谓“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

http://zhongyibaodian.com/zs/76122.html

共找到587,920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5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