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之名,首见于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病者一身尽痛,日晡所剧者,名风湿。”《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同时指出“其风气盛者为行痹,寒气盛者为痛痹,湿气盛者为着痹”。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以上均说明...
...风湿之名,首见于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病者一身尽痛,日晡所剧者,名风湿。”《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同时指出“其风气盛者为行痹,寒气盛者为痛痹,湿气盛者为着痹”。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以上均说明...
...最擅长治疗的疾病:风湿病、肾病、老年病及疑难杂病。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包括古今):张仲景 最喜读的中医药著作:《金匮要略》、《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印象最深的中医格言: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长期致力于风湿病、肾病及...
...喉科专着。又名《瑞安陈氏白喉条辨》。一卷。清·陈葆善撰。刊于1887年。此书系作者将其尚未刊行的原著《白喉订正论》删繁而成。全书共条辨15条,包括白喉的病原、所中经络、辨脉、辨色、手太阴、手少阳、手少阴三经病症治,救误、善后、外治、禁忌等...
...喉科专着。又名《瑞安陈氏白喉条辨》。一卷。清·陈葆善撰。刊于1887年。此书系作者将其尚未刊行的原著《白喉订正论》删繁而成。全书共条辨15条,包括白喉的病原、所中经络、辨脉、辨色、手太阴、手少阳、手少阴三经病症治,救误、善后、外治、禁忌等...
...#e# 江苏省中医院 (210029) 原载于《江苏中医》1998年第19卷第1期 首先弄清“特色”二字的涵义。特色也者,乃事物所表现的色彩、风格为同类事物所没有的。反过来说,这种色彩、风格你也有他也有,那已经不是特色了。 有人说,...
...温病著作。又名《瘟疫条辨摘要》。二卷。清·杨璇、陈良佐原著,吕田集录,刊于1811年。吕氏推崇真如陈氏所著《二分晰辨》,并赞扬《寒温条辨》一书“使寒温之辨,朗若列眉”(见引言),遂摘其要。首辨温病与伤寒在病源、脉症及有关治疗方面之异同。...
...温病著作。又名《瘟疫条辨摘要》。二卷。清·杨璇、陈良佐原著,吕田集录,刊于1811年。吕氏推崇真如陈氏所著《二分晰辨》,并赞扬《寒温条辨》一书“使寒温之辨,朗若列眉”(见引言),遂摘其要。首辨温病与伤寒在病源、脉症及有关治疗方面之异同。...
...少阳司天,初之气,二之气,俱有病咳逆。又金郁之发,民病咳逆,盖皆论肺金及火为病,分明指咳嗽之咳,因气逆者而名为咳耳,乌得与哕逆紊乎?仲景《伤寒论》咳逆者,仅见于辨脉、平脉二篇,至《金匮要略》称咳逆者叠出,可略举而证也。曰∶病咳逆脉之,何以知为...
...金匮著作。不分卷。清·高学山撰。撰年不详。高氏融合前人学说,取众家之精要,结合个人学习心得和临床实践将《金匮要略》予以全面注释。对杂病的病机、诊断、方义等阐析较详。但其中也掺杂了一些主观、附会的解释。原稿分为四册,末册佚去二页,近人王邈迖...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