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麦冬、元参,清肺金而润燥。气虚者,酌加人参。盖病入阳明,燥气必作。燥必先见于庚金而后见于戊土,以燥乃庚金之令气而戊土之化气也。戊土之燥在腹,庚金之燥在胸。胸者,辛金之位,辛金本化气于湿土,阳明旺则辛金不化己土之湿而化庚金之燥,是以燥见于胸...
...病证名。又称阳明经证。以身大热,大汗出,大烦渴,脉洪大为主要特征,治以白虎汤清热益阴。《医学心悟》所载阳明本经证,“阳明经病,目痛,鼻干,唇焦,漱水有欲咽,脉长”,治以葛根汤(与《伤寒论》葛根汤药物组成不同),其说可供参考。参阳明病条。...
...伤寒初起,只宜解表,不可攻里,若骤用芩、连、栀、柏、大黄等药,则风寒闭塞,反入里矣。入里之后,亦宜分别寒热虚实治之,不可误下。必至大便秘结,六脉沉实,舌胎黄燥,痞满燥实悉具,方可下之,所谓伤寒下不嫌迟也。瘟疫初起,只宜清里,不可散表。若...
...阳明病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讨论燥。但是,这个燥是本燥还是标燥却应该搞清楚。阳明的本燥我们前面已经论述过,它是凉燥。所以,《内经》又称为清气。当然,太过了就成为清邪。这与阳阴主合,主收,主降的特性相符合。而阳明病呢?就是阳明这样一个主合,主...
...书名。清·柳宝治选评。刊于1904年。本书系柳氏选取清代四位医家治案,分类编辑而成。包括尤在泾《静香楼医案》二卷,曹仁伯《继志堂医案》二卷,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三卷,张仲华《爱庐医案》二十四条。柳氏按病类拟定总目,下据不同的病证又分若干...
...书名。清·柳宝治选评。刊于1904年。本书系柳氏选取清代四位医家治案,分类编辑而成。包括尤在泾《静香楼医案》二卷,曹仁伯《继志堂医案》二卷,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三卷,张仲华《爱庐医案》二十四条。柳氏按病类拟定总目,下据不同的病证又分若干...
...病名。太阳阳明两经同时受邪,起病即见两经证候。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又“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太阳与阳明合病,谓太阳之发热恶寒无汗,与阳明之烦热不得眠等证...
...十余年。壮年从戎,游幕大江南北,曾掌湘军董军门宝泉幕府者有年,佐治戎机,颇有声誉。四十岁后,复归乡里业医,求治者众,在周围地区有很高的名望。其遗著 《医方经验汇编》,以内科医案为主,其中论治之疫病尤多,包括瘟疫、疫疟、疫疹、寒疫渺霍、疫疹、...
...陈(左住马浪路十四岁)初诊 (八月十七日) 发热有汗,阙上痛,右髀牵掣,膝外廉痛,时欲呕,大便不行,渴饮,舌苔黄燥,腹满,脉滑,阳明证备,于法当下,宜大承气汤加黄连。生锦纹军(四钱后入) 枳实(四钱) 中朴(钱半) 芒硝(三钱冲服) 淡吴...
...吴门治验录》 吴谅 吴良 吴立法 吴昆 《吴鞠通医案》 吴九言 文彦博(1006-1097) 《文堂集验方》 文台 文身 文火 瘟疫舌疔 瘟疫青喉 《瘟疫霍乱答问》 瘟疫黄喉 瘟疫红喉 胃热胎疸 胃热呕吐 胃热渴 胃热喉疳 胃热恶阻 (拼音...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