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宗经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著作。三卷,补集一卷。清·张福田撰于1868年。作者认为:“必以内经为正宗”,遂着此书。首录内经要、诊候,详加注述。次以仲景法及诸家理论予以补充发挥,并分述30种之形象、主治,以及足法、内照图说等。现存清刻本...

http://qihuangzhishu.com/196/2638.htm

内经法对后世的影响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内经学上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可以说后世的内经的发展和继续。这是因为法是医经一派的特色,而内经则是自汉末以来仅存于世的医经。 通过内经将古代医经家对的探索和成就流传了下来。内经所载录的法内容尽管...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488.html

中医妇科的发展简史_中医妇科_中医妇科书籍_【岐黄之术】

...成功地进行了摘除死胎的手术。四、魏晋南北朝及隋代(公元220-公元618年)这一时期,主要是和病源证候学的成就,推动了妇产科的发展。晋,王叔和著成的脉经使诊脉的理论与方法系统化、规范化了,其中在妇产科方面,提出了“居经”、“避年”之说...

http://qihuangzhishu.com/81/3.htm

许叔微(1079-1154年)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继承张仲景之思想,且有所阐发。后又于晚年着类证普济本事方十卷,甚行于世。此外尚着有仲景法三十六图伤寒论,均未见行世。尝官至集贤殿学士,故人称其“许学士”。...

http://qihuangzhishu.com/195/339.htm

诊在现代诊疗疾病中的意义_诊断基础_【中医宝典】

...同时它又是中医现代化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我们知道从传统上讲,诊就有诊病和辨证的两重作用。由于诊在诊病要求上所具有的特殊意义相对的说是较小的,它更为符合中医理论的两分法性质的阴阳学说等,所以诊对辨证就更为有意义。早在仲景撰伤寒论...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duan/a11293.html

加减复汤_【中药方剂】中医药方,中药方

...目录 温病条辨加减复重订通俗伤寒论加减复汤 ▼ 相关方剂 ▲ 返回目录 温病条辨卷三:加减复汤【处方】炙甘草18克 干地黄18克 生白芍18克 麦冬(不去心)15克 阿胶9克 麻仁9克【功能主治】滋阴润燥。治温热病后...

http://zhongyaofangji.com/j/jiajianfumaitang.html

正本清源读伤寒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认真地读过和读懂伤寒论。这是因为伤寒论研究史上的“误读传统”。 伊尹汤液经是民国杨绍伊先生于1948年所著,为研究仲景之别开生面,该书甫一面世即引起很多医家的关注,惜出版之时适逢战乱等原因,出版后得见者寡,至今已难觅其书。...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0227.html

古今医统正全书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丛书。简称医统正。明·王肯堂辑。刊于1601年。辑录自内经起至明历代医家的重要医着,如素问灵枢甲乙经中藏经脉经难经金匮要略伤寒论伤寒明理论类证活人书素问玄机...

http://qihuangzhishu.com/168/1460.htm

古今医统正全书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丛书。简称医统正。明·王肯堂辑。刊于1601年。辑录自内经起至明历代医家的重要医着,如素问灵枢甲乙经中藏经脉经难经金匮要略伤寒论伤寒明理论类证活人书素问玄机...

http://qihuangzhishu.com/196/2942.htm

读过伤寒论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伤寒著作。十八卷,又“卷之首”二卷。陈伯坛撰。初版于1930年。陈氏研究仲景学说多年,此编对伤寒论的原文注释较全面,每能阐发经义,并品评自晋以后诸家注疏之得失,“卷之首”谈内经伤寒论读法,颇具新见。现有1930年刻本,...

http://qihuangzhishu.com/167/1760.htm

共找到479,225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5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