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消_外科理例_中医外科书籍_【岐黄之术】

...补泻惟少阳一经。治与气血虚同。(凡栝蒌、射干、山甲、蝉酥、连翘、地丁、鼠粘、金银花、木鳖之类、皆内消之药)...

http://qihuangzhishu.com/664/32.htm

卫生宝鉴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及诸疾 中气不足治验 胀治验 疝气治验 卷十九 小儿门 时气温疫外伤风寒 五脏热及肌热 云岐宣风泻白散 喘促胸痹 阎孝忠辨急慢惊风 洁古老人辨急慢惊风 急惊 慢惊 灸慢惊风及脐风撮口癫痫风痫惊痫等疾 癖积疳瘦 癖积治验 疳瘦 咳嗽 吐泻...

http://zhongyibaodian.com/weishengbaojian/index.html

流注指微针赋_普济方·针灸_中医针灸书籍_【岐黄之术】

...厥阴络。而六分。而一分。足厥阴经。而八分。而三分。厥阴络。而九分。而四分。斯皆经络相合。补生泻成。不过一寸。针入贵速。既入徐进针出贵缓。急则多伤。明须慎之。勿为殆事。男子左泻右补。女子右泻左补。转针补泻之道。明于此矣。原夫...

http://qihuangzhishu.com/601/12.htm

补泻_针法_中医名词术语大全_【中医宝典】

...补和泻是治疗上的两个重要原则。“补”,主要用于治疗虚证。“泻”,主要用于治疗实证。在针灸疗法中的补泻主要是通过应用不同手法以产生不同刺激强度与特点而取得的。古代应用的针法补泻种类很多,主要有“补泻”、“提插补泻”、“疾徐补泻”、“...

http://zhongyibaodian.com/TCM-Noun/buxie-2398.html

医旨绪余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邪客篇 七十四、大惑篇 七十五、十二经络脏象见证 七十六、附王好古类集五脏苦欲补泻药味 脏腑泻火药 七十七、附李东垣药类法象 用药法象 药性要旨 用药升降浮沉补泻 五味所用 药类法象 标本阴阳 五方之正气味 证治病药品 用药凡例 ...

http://zhongyibaodian.com/yizhixuyu/index.html

补泻手法_神应经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补泻之法,体之左,有左补泻之法;右,有右补泻之法,气血所行而治之。不合其理,孰为其治?又曰∶素问内言针而不灸,灸而不针。庸医针而复灸,灸而复针。后之医者不明轩歧之道,针而复灸,灸而复针者有之。孰不知书中所言某穴在某处,或针几分,灸几壮。...

http://zhongyibaodian.com/shenyingjing5666/279-7-0.html

针经标幽赋_普济方·针灸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目无外视。手如握虎。心无内慕。如待贵人。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空心恐怯。直立侧而多晕。 目沉掐。坐卧平而没昏。推于十干十变。知孔穴之开而下胎衣。痹厥偏枯。经络接续。漏崩带下。温补使气血根据归。静以久留。停针待...

http://zhongyibaodian.com/pujifangzhenjiu/601-4-11.html

阴阳虚实寒热而刺之_类经_中医经论书籍_【岐黄之术】

...相为表里,故为十二经。经络各生枝节,故为三百六十五节.气脉贯通,故皆合于五脏。其间各生虚实,则病有所居,其所在皆可调之如下文也。)病在脉,调之血;(脉者血之府,脉实血实,脉虚血虚,故脉病者当调血也。)病在血,调之络;(痈疽篇曰∶血和则孙脉先...

http://qihuangzhishu.com/481/181.htm

催气、守气、行气_中医刺灸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基础上,医者运用的特定手法,促使针刺感应向患部传导或扩散,称为行气。行气的目的在于,为了进一步激发经气,推动经气运行,使之"气至病所"。针灸大成·经络设为问答指出:"有病道远者,必先使气直到病所"。说明针刺得缺后要行气,使气至病所,...

http://zhongyibaodian.com/cijiu/113-12-6.html

郑毓琳和他创立的热凉补泻与针刺八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其口吸气,鼻呼气5~6次,同时亦可配用震刮术,拇指向上刮针柄1分钟。本法适用于脏腑经络的实证、热证。 总结运用针刺八 郑毓琳根据针灸大成载“赤凤迎源”、“青龙摆尾”、“苍龟探穴”、“白虎摇头”、“龙虎交战”等按动物形象描述的补泻手法,...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1664.html

共找到525,028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5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