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别论篇第七_《素问》

...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 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所谓阴者,真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

http://wenxue360.com/sikuquanshu/15349.html

阴阳_《类经》_中医经论书籍_【岐黄之术】

...也。阴阳皆有损益,能知所预,则二者何不可调哉?此说亦通。按启玄子注此,谓女为阴七可损,则海满而血下,男为阳八宜益,交会而精泄,以用字解为房事。然经血宜调,非可言损,交会精泄,何以言益?故马氏因之而注为采取之说,岂此论专为男而不为女耶?...

http://qihuangzhishu.com/481/14.htm

中医阴阳变化_中医文化中医理论_【中医宝典】

...阴和阳之间,并不是孤立静止不变的,而是存在着相对,依存、消长、转化的关系。现分述如下: (一)阴阳的相对性:阴阳是说明事物的两种属性,是代表矛盾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是自然界相互联系的事物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如天为阳、地为阴;白天为阳...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723.html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_中医文化中医理论_【中医宝典】

...(1)阴阳的对立制约 阴阳的对立是指阴阳作为一个统一体的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如春夏阳气上升且盛,抑制了寒凉之气,因而春夏温热;秋冬阴气上升且盛,抑的制了温热之气,因而秋冬寒冷。 阴与阳相互制约相互斗争的结果,取得了统一,即取得...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639.html

三才与阴阳大道守恒_中医文化中医理论_【中医宝典】

...基础上,并没有违反阴阳定律,但有适用性,在另一太极体中用的是另外的阴阳,所以古人之说有点象自圆其说,实为参照物太极体的不同。 水气地面水处而升,升至天上汽凝云处而终。此为动时阴阳,二体一端。 以地面水处与天上汽凝云处组成的太极体中,阴阳相互...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533.html

阴阳_《内经知要》_中医经论书籍_【岐黄之术】

...阴胜则寒(阴阳则得其平,一至有偏胜,病斯作矣),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阴阳之变,水极则似火,火极则似水,阳盛则隔阴,阴盛则隔阳,故有内真寒而外假热,内真热而外假寒之症。不察其变,妄轻投剂,如水益深,如火益热。虽有智者,莫可挽救矣);寒伤形,热...

http://qihuangzhishu.com/747/5.htm

阴阳_《医述》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阴之根。阳行也速,阴行也缓。阳之体轻,阴之体重。阴阳平,则天地而人气安;阴阳逆,则天地否而人气厥。故天地得其阳则炎炽,得其阴则寒凛。阳始于子前,末于午后;阴始于午后,末于子前。阴阳盛衰,各在其时。《金匮》曰∶秋首养阳,春首养阴。火出于木,...

http://qihuangzhishu.com/472/12.htm

阴阳在中医学中如何应用_【中医宝典】

...阴阳失调。阴阳失调后就会表现出各种症状,古人对症状的分类,也是用阴阳来代表说明的。阳证,一般表现的症状是:发热、口渴、脉数(快)等,这类症状,古人又称为热(阳)证。阴证,一般表现的症状是:不发热、口不渴、手足冷、脉迟(慢)等,这类症状,古人...

http://zhongyibaodian.com/zs/72498.html

阴阳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含有朴素的辨证观点。最初的含义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者为阳,背日者为阴。由此引申为气候的冷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宁静等。用以代表事物对立相互消长的正反两方面,进而阐述事物发生、发展变化...

http://qihuangzhishu.com/195/2255.htm

阴阳在医学中的应用_中医文化中医理论_【中医宝典】

...阴阳失去平衡后,就会表现出各种症状来,古人对症状的分类,也是用阴阳来代表说明的。阳证,一般表现的症状是:发热、口渴、脉数(快)等,这类症状,古人又称为热(即阳)证。阴证,一般表现的症状是:不发热,口不渴、手足冷、脉迟(慢)等,这类症状,...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647.html

共找到747,042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4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