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咸,性寒,入手太阴肺、足太阳膀胱经。清金利水,化痰止嗽。蛤粉咸寒清利,凉金退热,利水泻湿,治咳嗽气逆,胸满痰阻,水胀溺癃,崩中带下,瘿瘤积聚。鍜研用。...
...濡脉按须轻,萍浮水面生。平人多损寿,莫作病患评。(《脉经》曰∶濡脉极软而浮,如帛在水中,轻手乃得,按之无有。”按濡主血虚之病,又主伤湿,平人不宜见此脉。濒湖曰∶“平人若见似无根。”)...
...【方歌】肿疡濡弱脉不足,扶虚托里始能痊,溃后虽为脉病应,但无虚候始得安。【注】肿疡脉见濡弱不足者,必用扶元托里之剂,始能痊也。溃后脉见濡弱,虽为脉病相应,但无虚证,始得安全。若精神疲惫,饮食不思,亦危候也。...
...腑输精于脏指五脏六腑必须依打胃气的供养。 【腑输精于脏】 五脏主藏精气,六腑是“传化物”(指对饮食的消化、吸收、传送作用)的;同时,六腑又是“仓廪之本”(水谷仓库的根本),五脏六腑必须依打胃气的供养,所以《灵枢.五味篇》有“五脏六腑皆禀气...
...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湿气偏胜出现大便泄泻的病理。脾喜燥而恶湿,湿气偏胜,则脾阳不脉,运化水湿的功能障碍,就会产生“濡泻”。濡泻,是肠鸣腹泻,泻出稀烂大便而腹不痛的症状。 ...
...阳明经病者,表病里和也;腑病者,里病表和也;经腑同病者,表里俱病也。经病,见目痛鼻干,无便闭、谵语、恶热诸证,在经则不可下;腑病,见恶热自汗,便结,无头疼、恶风、恶寒诸证,入腑则不可汗。然则汗者,汗阳明之经,非汗阳明之腑;下者,下阳明之腑...
...病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湿胜则濡泻。”又称濡泄、湿泄、洞泄。参见各条。...
...一、戒酒:齐白石高龄时几乎每天都收到酒宴请柬,席间同座举杯欢饮,每每都以“谢谢,不会饮酒”的答话谢绝了。 二、戒烟:齐老从不吸烟,不备烟,朋友来了,奉花相待,友人知情谅解,也抑制着烟瘾不吸烟。 三、戒狂喜:齐老的书画珍品即使选入国际画展,...
...疹家未病之前,原无内热,既病之后,亦无内寒。阳盛者,则有传腑之条,阴盛者,则无入脏之证。阳盛传腑,则宜寒泻,阳平而不入于腑,始终在经者,则寒泻无用,但须发表而已。善治者,在前三阳,则以汗解,在后三阴,则以斑解。详分经腑,细斟汗下,慎勿在...
...《病机机要》云∶“中腑者,宜汗之,中脏者,宜下之。”此腑脏二字,实是指经络,言腑无汗法,入脏亦岂有下法?“五脏者,藏精气而不写,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此脏宜补,腑宜通之要旨也。考长沙三百九十七法,邪归中土,乃...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