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明高氏补泻_《针灸大成》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当泻之时,使气至病所,更用生成之息数,令病人鼻中出气,口中吸气,按所病脏腑之处,内自觉清凉矣。』神针:心无内慕,如待贵宾,心为神也。医者之心,病者之心,针相随上下,先虑针损,次将针尖含在口内,而令其温,又以左手按摩受疾之穴,如握虎之...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jiudacheng/1043-7-9.html

经络疾病_【中医宝典】

...长期对针刺“得气”现象观察,归纳总结出手足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循行分布其属络脏腑关系,以及症候群规律性,创立了经络学说。大量针灸临床实验研究表明,在一部分人体上针刺穴位时出现经络感传现象古代经络走行分布基本一致。证明针刺出现...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0358.html

程莘农_留针得气_中医名医大全_【中医宝典】

...呼气时摇针,扩大针孔,使邪气从针孔泻出,然后在呼气末时候将针起出。如此,邪气从针而去,邪去则正安,针刺泻邪气目的就达到了。孙思邈所著《千金翼方》,对于留针得气,有更明晰论述:“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主。重则为补,轻则为...

http://zhongyibaodian.com/mingyi/chengshennong/1113-1-2.html

退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①针刺手法名。指针从深部退至皮下出针方法。《针经指南》:“退者,为补泻欲出针时,各先退针一豆许,然后却留针,主可出之。”《针灸问对》又掺以呼吸,分别补泻,提出:“凡施补泻,出针豆许,补时出针宜泻三吸,泻时出针宜补三呼,再停少时,方可出针...

http://qihuangzhishu.com/194/81.htm

脉交会穴介绍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只是通过所属经脉奇经在躯干等部位相交而通会于其穴,因而是经交而穴通。窦氏称穴为“交经穴”更符合交通方式。 脉交会穴在针灸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受到历代医家重视,其配伍应用可分为随证配穴按时配穴两类。杨甲三教授在多年临床...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493.html

《内经》“多针刺”浅议_【中医宝典】

...多针针刺。 多针刺作用临床应用 《灵枢·官针》“九刺”、“十二刺”、“五刺”中有些刺法属多针刺,也有些刺后世对是否为多针刺持有争议,有人在《内经》多针刺基础上,发展了自己针刺,但对于各种不同针刺作用及临床应用却...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1715.html

针刺疗法方氏头针_【中医宝典】

...、伏象、倒脏、倒象”4个部分11大中枢,有别于传统针灸头皮针理论,其治疗体系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并率先将这一疗法应用于临床。 1958年,方云鹏为一位外感患者针刺头部承灵穴时,意外地获得了治好腰痛效果,由此激发了探索头皮针...

http://zhongyibaodian.com/zs/79040.html

慢性盆腔炎外治_妇科妇科炎症_【中医宝典】

...是指内生殖器(包括子宫、输卵管、卵巢)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炎症。按其发病过程、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慢性盆腔炎。慢性盆腔炎在病理上多表现为输卵管阻塞,管壁增厚,并可能有周围组织粘连,子宫旁结缔组织子宫声带充血、水肿,继而...

http://zhongyibaodian.com/fuke-2/b5609.html

石学敏_名家名著_【中医宝典】

...量研究》获天津市级成果奖,并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重大科研成果二级奖。 《针灸治疗学》书影 《针灸学》书影 四、学术特点成就 石学敏教授自70年代初,开始潜心研究中风治疗,1972年创立了“醒脑开窍”针刺治疗中风,开辟了中风病治疗...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jiu-2/a15072.html

补生泻成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针刺补泻之一。以针刺深浅结合生成数分补泻:补法从1-5分,即用一、二、三、四、五“生数”,泻法从0.6-1寸,即用六、七、、九、十“成数”。《流注指微论》:“夫欲用迎随(补泻)之法者,要知逆顺浅深之分:诸阳之经,行用脉外,诸阳之络,行...

http://qihuangzhishu.com/166/927.htm

共找到1,021,349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4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