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词典拼音H:第七篇_中医词典h~j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胡元质经验方一作胡元质经效方宋史·艺文志记作胡元质总效方十卷。为江淮一带医家所推重。葫芦丹病名。小儿丹毒之一。出外科真诠。即胡次丹。详见该条。缓⑴缓慢。素问·至真要大:“治有缓急,方用大小。”⑵减缓。...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yicidian2053/169-1-7.html

黄帝_中医名医大全_【中医宝典】

...帝王世纪说:“黄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医疗疾,今经方、本草之书咸出焉”,通鉴外记亦说:“帝以人之生也,负阴而抱阳,食味而被色,寒暑荡之于外,喜怒攻之于内,夭昏凶札,君民代有,乃上穷下际,察五色,立五运,洞性命,纪阴阳,咨于岐伯而...

http://zhongyibaodian.com/mingyi/huangdi/index.html

少阳病提纲及汗吐三禁_医学衷中参西录_中医医书籍_【岐黄之术】

...之次第,当由太阳而少阳,由少阳而阳明,而内经竟谓一日巨阳即太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者何也?盖他手、足同名之经各有界限,独少阳主膜,人身之膜无不相通。膜有连于太阳者,皮肤腠理之白膜也。膜有连于阳明者,肥肉、瘦肉间之膜也。...

http://qihuangzhishu.com/513/323.htm

医经_中国医籍考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全氏元起黄帝素问〕隋志八卷新唐志作九卷讹本朝现书目作十六卷 佚南史王僧孺传曰。侍郎金元起欲注素问。访以砭石。僧孺答曰。古人当以石为针。必不用铁。说文有此砭字。许慎云。以石刺病也。东山经。高氏之山多针石。郭璞云。可以为砭针。...

http://qihuangzhishu.com/485/7.htm

从时间到自然整体:天下随时,道法自然,立象尽意——内经认识世界之三原则_【中医宝典】

...集大成。”孟子·万章 内经以阴阳五行为“道”,为根本理论,而阴阳五行的实质是昼夜四时,这使中医学成为真正以时间为本位的医学。 内经以时间为本位,把人和天地万物看作是一个统一的生命过程。其直白而集中的表述,见素问·四气调神大...

http://zhongyibaodian.com/zs/76168.html

黄帝内经的文化渊源_【黄帝内经】

...尚书可以看成主要是儒家的著作当然也有一些道家的思想周易里面的“阴阳”哲学,尚书里面的“五行”学说,还有论语里讲的“两端”、“中和”、“和为贵”、孟子中庸的“阴阳五行”构成、“中庸”方法论,对黄帝内经都有直接...

http://wenxue360.com/huangdineijing/archives/190.html

历数君王与中医的纠葛_【中医宝典】

...在当时颇有影响。 南北朝时简文帝萧纲,对医学精通,曾撰写劝医,云“九部之脉甚精,百药之品难究,察声辨色,其功甚秘”。提示为医者要敢于吃苦,才能作良医。此文后被收于古今图书集成中。 唐高宗李治软弱无能,但对医药非常重视。公元...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3800.html

内经诊法_医学实在易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至于手太阴,必因胃气乃至。是以本经五脏必及于胃,而余腑不与焉,然而脏腑雌雄各有并合,言心而小肠在其中矣,言肺而大肠在其中矣,余脏准此。高士宗云∶‘脉气自而中,故次关部之左右外内也。’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上附上者,从右...

http://qihuangzhishu.com/697/51.htm

内经中对望色的论述_中医望诊_【中医宝典】

...脏腑、经络等的病理变化,必然会在体表相应的部位反映出来。正如灵枢·本脏所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而在望诊中以望色为主,因“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素问·脉要精微,“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

http://zhongyibaodian.com/wangzhen/a11652.html

黄帝与中医药起源_【中医宝典】

...第一部中医中药著作——祝由科。 尽管在当时的条件,这部著作还夹杂着一些迷信成分,但群众对它的评价是:“家有祝由科,害病不吃药”。后世人在这部医药著作的基础上,去伪存真,不断增补,逐渐形成了后来的黄帝内经。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9719.html

共找到612,767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4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