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以方药为重,其于天地阴阳,经络脏腑之道,及针灸杂术,往往不甚考求。而治病之法,从此一变。唐宋以后,相寻弥甚,至元之刘河间、张洁古等出,未尝不重《内经》之学,凡论病必先叙经,而后采取诸家之说,继乃附以治法,似为得旨。然其人皆非通儒,不能深通...
...治伤寒业擅专门,诚为重寄。论死生易如反掌,利莫苟图。杂证缓可取方,伤寒专在活法。原伤寒有《活人书》、《明理论》、《指掌图》、《伤寒论》。其中有论缺方者,有方失论者,有脉无证者,有证无法者,非仲景之全书。缘其历年已久,遗失颇多。王叔和以...
...不至于痞。先之一字,早用之义也。若已成痞而用之,则失之晚矣。不惟不能消痞,而反损胸中之正气,则当以仲景痞药治之。经云∶察其邪气所在而调治之,正谓此也。非止伤寒如此,至于酒积杂病下之太过,亦作痞伤。盖下多亡阴,亡阴者,谓脾胃水谷之阴亡也。故...
...按:此叶香岩<杂病论>非叶氏本人所作,乃陈克正先生于<叶天士诊治大全>所总结.陈先生云:此文乃是用叶案中语串成,除了(若)字,皆是叶氏之语,因对初学者有用,因此发出给诸同道共享. 人在气交,法乎天地,以病乃外加于身也.诊之大法,先明体质...
...) 半夏(一合)大黄(一两) 枣(六个)咀,水六升,煎取三升,下大黄,切如棋子块,更煎取二升,去滓,温饮一盏。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治中焦,此利在下焦,以赤石脂禹余粮...
...关键词:《伤寒杂病论》中早期析出的、单独流传至今的一种伤寒传本,《金匮玉函经》为后唐之际离析的又一传本,其流传体系各不相同。 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250014) 周霞 ...
...古之良医,皆不预为方,何也?病之来无穷,而方不能尽,使不工者惑其疑似而用之,则害大矣。惟仲景《伤寒论》论病处方,纤悉必具,又为之增损进退之法,以豫告人。嗟夫!仁人之用心,且非通神造妙者不能为也。庞安常又窃忧其有病证而无方者,续着为论数卷,...
...医者以方药为重,其于天地阴阳,经络脏腑之道,及针灸杂术,往往不甚考求。而治病之法,从此一变。唐宋以后,相寻弥甚,至元之刘河间、张洁古等出,未尝不重《内经》之学,凡论病必先叙经,而后采取诸家之说,继乃附以治法,似为得旨。然其人皆非通儒,不能深通...
...外伤论》以辨之。伤寒之书,至此可谓全且备矣。奈何今之医者,或读伤寒一二,而不理会杂病内伤,或窃内伤杂病一二,而不理会伤寒!主伤寒者,专一发散;主内伤者,专一温补,内外莫辨,杀人惯矣。陶节庵曰∶医者不可一日不读伤寒,以活心源。愚谓读伤寒而不读...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主之。 目录 《伤寒杂病论》寒病脉证并治 ▼ 相关方剂 ▲ 返回目录《伤寒杂病论》寒病脉证并治 寒之为病,肾先受之,其客于五脏之间,脉引而痛;若客于八虚之室,则恶血住留,积久不去,变而成着,可不慎欤!寒病,骨痛,阴痹,...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