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忧膈、气隔、食膈、寒膈、饮膈,五病同药,常以忧愁思虑食饮而得之。若寒食、食生菜便发。其病苦心满不得气息,引脊痛如刺之状,食则心下坚,大如粉絮,大痛欲吐,吐则瘥。饮食不得下,甚者乃手足冷,上气咳逆,喘息气短,治以九物五膈丸方。麦门冬(志心...
...。不似噎隔之噎,然后吐,不噎则不吐也。噎膈之病,有虚有实。实者或痰或血,附着胃脘,与气相搏,翳膜外裹,或复吐出,膈宽,旋复如初。虚者津枯不泽,气少不充,胃脘干瘪,食涩不下。虚则润养,实则疏瀹,不可不辨也。饮食下咽,不得入胃为噎。食不下通,气...
...出热退,口渴不多饮,少腹胀痛,心烦易躁,夜寐不安,梦乱纷纭,胸胁胀满,心悸,月经量少,淋漓不尽,小便短赤,舌质红,脉弦。辨为经期外感,余邪未尽,热入血室,热瘀互结。治宜和解少阳,清热安神,活血化瘀,凉血调经。方药:当归等。 综上所述,所谓“...
...编者按:辨证施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法则,对中医骨伤科也不例外。李堪印教授在此基础上提出“辨位施法”理论,他认为骨伤科疾病的诊断必须深入到辨位,才能抓住骨伤科疾病的实质。辨位施法是对中医辨证施治理论的补充,在诊断和治疗上既...
...共性的和统一的,因此长期以来,客观上限制了微观的,细的和深入的个体分析方法,导致了中医重证轻病的发展道路。二、西洋医学的长期龚断中国历代皆以辨病为前提,以辨证为核心。辨病的忽略是从1846年鸦片战争后,西洋医学传入中国,便开始了所谓西医重病,...
...(《灵枢·上膈篇》全 附∶膈证治按)黄帝曰∶气为上膈者,食饮入而还出,余已知之矣。虫为下膈,下膈者,食 时乃出,余未得其意,愿卒闻之。(此言膈证有上下之分,而复有因气因虫之异也。因于气则病在上,故食饮一入,实时还出;因于虫则病在下,故食入...
...发生。 辨体质开出“调理方” 为了让产妇在月子期间把体质调养 好,可在产后第一天就开始使用中医方法调理。 在产后,中医通常有三审:先审产妇小腹痛与不痛,以辨有无恶露停滞;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的盛衰;再审乳汁行与不行和饮食多少,以查胃气之...
...荨麻疹,中医称为“瘾疹”,临床表现为皮肤突然发痒,自觉灼热、瘙痒剧烈,部分患者遇热痒甚,部分患者遇冷痒甚,继而出现高出皮肤的扁平风团,大小及形态不一,边界清楚,伴有痒感,晚间加重。 中医认为,本病是因先天禀赋不足、卫外不固、风邪乘虚侵袭...
...慢性复发性口腔溃疡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病程长,反复发作,对患者身心危害较大。临床表现为口腔黏膜反复出现孤立的、圆形或椭圆形的浅表性溃疡,局部灼热疼痛。 口腔溃疡属于中医“口疮”、“口糜”范畴。口疮虽生于口,但与内脏有密切关系。中医学...
...本病属中医“肠郁”、“泄泻”、“腹痛”、“便秘”等范畴。近10年来,笔者将肠易激综合征辨证分为肝郁脾虚、寒热错杂、脾胃虚弱、脾肾阳虚、阴虚肠燥、肠道瘀滞等六型施治,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肝郁脾虚型:症见轻度抑郁,腹痛腹泻,肠鸣,泻后痛减,...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