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得魏老先生哲嗣魏睦森主任医师同意,由本人整理后刊出,借以缅怀魏老,并传绝学于后人。 余从事中医工作达五十余年,研读许多脉学古籍,通过长期临证实践,认识到必须把脉诊和望、闻、问三诊结合起来,同时还必须充分认识脉诊的常规和其变化,注意各人秉性...
...脉之盛衰,病之新故,凡疗病者,以此五诊,诊病使当,为合其时,不当,为后其时也。形气相得,谓之可治;形瘦气大,形肥气小,为不相得;形肥气大,形瘦气小,为相得也。脉色泽以浮,谓之易已;其病人五色,浮轻润泽,其病易已。平按:《素问》无“脉”字。脉...
...脉诊五脏六腑皆有定位:左寸心;左关肝胆;左尺肾与膀胱;右寸肺;右关脾胃;右尺肾与命门,自叔和倡导以还,历代医家成宗之从之,已成千古定论。虽偶有一二异议,终不能易电。惟大肠与小肠两腑,在寸在尺,诸说不一,而见仁见智,各有至理焉。陆定圃《...
...四季十八日中所诊而见者言之耳.在意专心察细微.灵枢晓解通玄记.浮芤滑实弦紧洪.〔七表〕(阳脉)还应是本宗.微沉缓涩迟并伏.濡弱相兼〔八里〕(阴脉)同.脉不可以表里定名也.惟浮沉二脉.可以表里论.黄、岐、越人、仲景、叔和皆不言表里.脉经王氏...
...五虚。人迎、脉口脉小细,一虚也;皮肤寒冷阳虚,二虚也;心腹少气,三虚也;大小便利,四虚也;饮食不下,五虚也。编者按:注“脉小”盛文堂本作“脉少”。“五虚也”,仁和寺本无“也”字。编者按:“注”《素问》无。黄帝曰:其时有生者何也?岐伯曰:浆粥...
...诊心部脉∶一动心,二动脾,三动肺,四动肾,五动肝。诊肝部脉∶一动肝,二动心,三动脾,四动肺,五动肾。诊肾部脉∶一动肾,二动肝,三动心,四动脾,五动肺。诊肺部脉∶一动肺,二动肾,三动肝,四动心,五动脾。诊脾部脉∶一动脾,二动肺,三动肾,四动...
...或问人身四肢百骸.脏腑经络诸病.皆取决于三部.究竟脉属何类.动是何气.而诊之之法.一如古圣所言否.答言.脉本营气所主.为气血之源.故能出入脏腑.交通经络.行于肯綮之间.随气上下鼓动.其指下发现之端.或清或浊.或小或大.或偏小偏大.虽言禀赋...
...问冲阳太溪.皆足之动脉.每见时师求之于垂毙之时.验乎不验乎.答曰.是即仲景趺阳少阴也.尝闻气口成寸.以决死生.未尝决之于二处也.或谓以此本属胃与肾脉.虽变其名.仍当气口尺中诊之.脉法以寸口趺阳少阴三者并列而论.是即寸关尺三部之别号.但...
...上强调四诊,色脉、色脉尺诊等,其本身亦是在使用遍诊诸法及人迎、脉口等等,没有以寸口一脉做为一个系列以诊诸病之说,由于它是认识疾病的各种手段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它就成为系统辨证的一部分,而且通常还是重要的一部分。因而它本身亦就具有了和反映了...
...它的色r脉r合参、诊络、诊青脉等无疑是包括整个循环系统的。《内经》以后的脉法继承了《内经》诊脉动亦就诊“动脉”,而直接间接地获得全身信息的方法,得到巨大的发展和取得巨大的成就。但对于其他脉(不同级的如络脉、不同性质的如青脉即静脉等)就没有或...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