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穴别名。《千金要方》:“女人漏下赤白,月经不调,灸交仪三十壮,穴在内踝上五寸。”《针灸资生经》作蠡沟穴别名。参见蠡沟条。...
...实验教学方法:王惟一在完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编纂的同时,为了便于学习针灸,铸成针灸铜人腧穴模型两具,外刻经络腧穴,内置脏腑,作为针灸教学、医疗和考核之用,成为针灸实验教学的开端,对后世影响很大。 王惟一像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明正统仿宋针灸...
...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另说在脐下4.5寸,旁开0.5寸(《针灸甲乙经》);脐下5寸,旁开1寸(《针灸大成》);脐下5寸,旁开1.5寸(《针灸资生经》)。布有髂腹下神经的分支,腹壁下动脉及阴部外动脉。主治少腹胀,小便不利,遗尿,尿闭,...
...寡欲,有高尚之志。得风痹,因而学医,习览经方,前臻至妙。取黄帝《素问》、《针经》、《明堂》三部之书,撰为《针灸经》十二卷,历古儒者之不能及也。或曰∶《素问》、《针经》、《明堂》三部之书,非黄帝书,似出于战国。曰∶人生天地之间,八尺之躯,脏之...
...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腋门。属足阳明胃经。在下腹部,当脐中下2寸,距前正中线2寸。一说“去腹中行当各三寸”(《针灸资生经》)。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及第十一肋间动、静脉分支,外侧为腹壁下动、静脉。主治腹痛,腹泻,小腹胀满,小便不利,...
...出土了一种针灸书——《脉书》,而马王堆帛书后三篇均见于《脉书》,据此马王堆出土针灸书可能只是两种。 《足臂十一脉灸经》可能成书于春秋时期。书中以“足”表示下肢脉,共有6条;以“臂”表示上肢脉,共有5条。这十一条脉的排列原则是先足后手,循行的...
...眼的八廓名称之一。系据相应脏腑的功能予以命名。由于脾胃具有腐熟水谷,吸收运送营养物质,增补元气的功能,人体赖以生存,故名资生廓。《目经大成》卷一有:“脾胃相为表里,主腐熟水谷,保合太和,司培元气,曰资生廓。”...
...尻臀下横文中.)以上诸穴.皆根据铜人经次第而编.明堂上下经有穴而铜人不载.亦或附入.惟有其穴而无其名者.无虑数十穴不编.当各根据本经所说而针灸之.不可泥此经之无穴名而不针灸也.扁鹊灸鬼邪凡十三穴.与铜人明堂同.而其名却异.故不编入.许希针经...
...、主鼻不收涕.不知香臭.厉兑、京骨、前谷、主涕黄.(千见鼻塞.)素执中母氏久病鼻干.有冷气.问诸医者.医者亦不晓.但云病去自愈.即而病去.亦不.后因灸绝骨而渐愈.执中亦尝患此.偶绝骨微痛而着艾.鼻干亦失去.初不知是灸绝骨之力.后阅千金方有此...
...北宋王惟一编《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公元1026年),当时曾刻在两块石碑上,树立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供学习者拓印和阅读。公元一0二七年,王氏还创造了两座针灸铜人,为我国最早的针灸模型。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公元1601年)汇集历代诸家学说...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