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兼下痢_【中医宝典】

...温病兼下痢 【病人基本资料】 袁姓妇,年三十六岁,得温病兼下痢证。 【病因】 仲秋乘火车赴保定归母家省视,往来辛苦,路间又兼受风,遂得温病兼患下痢。 【证候】 周身壮热,心中热而且渴,下痢赤多白少,后重腹疼,一昼夜十余次,舌苔白浓,中心...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0488.html

春为温病_《医学纲目》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而随时变易也。)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全文见五脏。)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治见冬温。)阳脉洪数,阴脉实大者,遇温热变为温毒。(见大法。治见发 。《活人》云∶初春发 、咳嗽,为温毒。)发汗不解,身灼热,为风温。其证脉浮汗出,...

http://qihuangzhishu.com/335/590.htm

《温热》_中医内科书籍_【岐黄之术】

...清·叶天士(叶桂) 总论 各 温病大纲 逆传入营 流连气分 邪留三焦 里结阳明 卫、气、营、血看法 湿邪 察舌 白苔 黄苔 绛舌 紫舌 淡红舌 黑苔 验齿 辨斑疹 辨白疹 妇人温病 ...

http://qihuangzhishu.com/126/index.htm

湿邪从膜原而入_《温病正宗》_中医医书籍_【岐黄之术】

...膜原者,外通肌肉,内近胃腑,即三焦之门户,实一身之半表半里也。邪由上受,直趋中道,故病多归膜原。要之湿热之病,不独与伤寒不同,且与温病大异。温病乃少阴、太阳同病,湿热乃阳明、太阴同病也。言证而不言脉者,以湿热之候,脉无定体,或洪或缓,或...

http://qihuangzhishu.com/723/66.htm

《温热》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清·叶天士(叶桂) 总论 各 温病大纲 逆传入营 流连气分 邪留三焦 里结阳明 卫、气、营、血...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relun/index.html

温病研究有重要进展_【中医宝典】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皮肤科尤德渊副教授领衔的课题组,通过免疫组化实验首次发现:角蛋白10可作为确定鲍温病肿瘤细胞水平方向侵袭范围的标记物,角蛋白14可作为鉴别鲍温病和鲍温癌的标记物。这一结果对于确定鲍温病在水平方向的切除范围,以及对...

http://zhongyibaodian.com/zs/21476.html

热病辨脉_《温病正宗》_中医医书籍_【岐黄之术】

...热病之脉,亦随其经而取之。发于太阳脉浮紧,发于阳明脉浮长,发于少阳脉弦数。大率发于三阳者多,发于三阴者少,亦有所因也。(治根据温病条下。若表邪传进三阴者,治法与伤寒条内下证同。若脉沉小足冷者,亦发于阴,则难治也。)大抵热病比温病尤加热也,...

http://qihuangzhishu.com/723/75.htm

温病与伤寒病情不同治法各异_《温热逢源》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渐次化热内传,始有热象。故初起治法,必以通阳祛寒为主。及化热之后,始有泄热之法。此伤寒病之大较也。若夫温病,乃冬时寒邪,伏于少阴。迨春夏阳气内动,伏邪化而为热,由少阴而外出。如邪出太阳,亦见太阳经证,其头项强痛等象,亦与伤寒同。但伤寒里无郁热...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refengyuan/813-6-1.html

吴氏《温病条辨》之误_《温病正宗》_中医医书籍_【岐黄之术】

...吴鞠通本顾景文“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之十二字,而为《温病条辨》。自条自辨,可发一笑者也。开卷捏造温病以桂枝汤主之,为仲景原文,继复承《临证指南》暑病门杨姓案云仲景伤寒先分六经、河间温热须究三焦之讹,以喻西昌治瘟之法,谓是刘河间...

http://qihuangzhishu.com/723/33.htm

温病初发脉象舌苔本无一定_《温热逢源》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温病之脉,前人谓右脉反大于左,此指邪热之达于肺、胃者言也。尝有伏温初发,其邪热郁于少阴,或连及厥阴,而弦数之脉,遂见于左手关尺两部者甚多。更有邪机深伏,郁湮不达,病象颇深,而脉象转见细弱不鼓之象∶逮托邪化热,脉始渐见浮硬。此由肾气先亏,...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refengyuan/813-6-4.html

共找到75,812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4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