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府_《史载之方》_中医诊治书籍_【岐黄之术】

...白蒺藜(半两) 浓朴(铢,去皮) 木香(三铢)上为细末,非时,以水一盏,枣一个,同煎三钱匕,和滓服。□脾湿而,经言腹满溏,余证,腹痛,体重,食减,甚则足痿,行善契,脚下痛,宜用削术豆蔻散。草豆蔻 削术 诃子皮(各一两) 大芎 陈橘皮(...

http://qihuangzhishu.com/836/41.htm

清代前中期医家传记_《中国医学通史》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少年丧父,遂弃懦习医,师事名医张卿子,穷研医理,于《内经》、《伤寒论》颇有心得。构侣山堂于杭州香山,招同道、弟子数人,讲论医学,为中医医学教育民间授徒形式之一大发展。著《素问集注》、《灵枢集注》、《伤寒论宗印》、《金匮要略注》、《侣山堂类辨...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guoyixuetongshi/1029-16-12.html

酸苦涌_《医学读书记》_中医医论书籍_【岐黄之术】

...院河南治天行热,解毒多用苦酒、猪胆、生艾汁、苦参、青葙、葶苈之属。《外台》单用苦参一两,酒煮,并服,取吐如烊胶便愈。张文仲疗伤寒、温病等,三日以上,胸中满,用苦酒半升,猪胆一枚,和服,取吐。盖即《内经》酸苦涌之义。然今人之用此者罕矣。...

http://qihuangzhishu.com/326/79.htm

论吴佩衡“中药大主帅”的立论基础_【中医宝典】

...云南中医学院院长吴佩衡先生致力于祖国医学年,精研坟典、博览诸贤,所著《医药简述》一书,医、药思想并茂,论述深入浅出, 尤对附子、珍珠囊指掌》),兵力分散,药力相抵,欲破敌愈病者鲜矣。故吴氏用药不杂掣肘之剂,崇尚仲景方药法度,守之而不泥...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5036.html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理论性论著——《黄帝内经》_【中医宝典】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理论性论著——《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首见于《汉书·艺文志》著录,是成书于战国以至秦汉间的医学理论性论著,它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共18卷,162篇,14万字。它托名于“黄帝”,实则是古代许多医学家的...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9762.html

五脏六腑,除心包络一经脉证法_《医学启源》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发为咳逆,或为〔 〕疟也。虚梦花草茸茸,实梦山林茂盛。肝病旦〔慧、晚〕甚、夜静。肝病头痛目眩,胁满囊缩,小便不通,日死。又身〔热〕恶寒,四肢不举,其脉当弦而急;反短涩者,乃金克木也,死不治。又肝中寒,则两臂不举,舌燥,多太息,胸中痛,不能...

http://zhongyibaodian.com/yixueqiyuan/784-5-3.html

崩漏属冲任血虚不能制_《女科经纶》_中医妇科书籍_【岐黄之术】

...《圣济总录》曰∶妇人崩漏病,经血淋沥不断是也。冲任之脉,所至有时。若非时而下,犹器之津,故名曰漏下,盖由血虚气衰,不能制,又有瘀血在内,因冷热不调,使血败,其色或赤如豆汁,黄如烂瓜,黑如 ,青如蓝,血如脓,五色随五脏,虚损而漏应焉。...

http://qihuangzhishu.com/670/590.htm

明代中外医学交流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一、中朝医学交流在明代,朝鲜李朝政府重视医药卫生,常聘中国医生前往诊病教授,并派本国医生到中国求教,收集并列行中国医书。鼓励输入中国药材,推行“乡药化”。这一时期中朝医药交流十分活跃,呈现出中朝医学融和景象。洪武间,中国闽中道士杨宗真去...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264.htm

问_四诊_中医名词术语大全_【中医宝典】

...问诊中,把询问病情的重点归纳为条,称为“问”。见于:《景岳全书》:「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因脉色察阴阳,从气味章神见,....」(后两句已包括了切诊、望诊和闻诊的内容);陈修园《医学实在易...

http://zhongyibaodian.com/TCM-Noun/shiwen-1377.html

中医不可能人一方——与熊兴江医师商榷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可以说这是人类之福。如果我们的医学都走到了实证,没有了思辨,人类也就只能拥有一种医学,也就不存在中医学了。 追求实证,我们可能做到“人一方”;接纳思辨,我们只能是“人十方”。 《伤寒论》可以说是方证对应的典型。但序言中也提到:“虽未能尽愈...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4746.html

共找到181,471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4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