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针法_《中医刺灸》_中医诊治书籍_【岐黄之术】

...《内经》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书,各八十一篇。主要从阴阳、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按摩、方药、疾病、摄生等各方面,对人体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以及诊断治疗方法作了较为全面而系统的论述,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内经》中...

http://qihuangzhishu.com/113/108.htm

的解释_雠的意思和出处_汉语词典

...校雠;校对文字 proof read 雠传记。——《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 国语辞典 對文字。 文選.左思.魏都賦:「讎篆籀,篇章畢覿。」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諸子:「逮漢成留思,子政讎。」...

http://hanwen360.com/c/268264.html

饮食多元化 适体顺四时--《内经》告诉我们如何饮食养生(下)_【中医宝典】

...□ 马作峰 姜瑞雪 王平 张六通 湖北中医药大学 结合体质 辨证选食 《内经》花费了大量的笔墨,从生理、病理等多个角度,对因人选食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描述。《素问·藏气法时论》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点论述了五味对五脏产生的不同影响...

http://zhongyibaodian.com/zs/72828.html

唐“太医署”—世界最早的医学_医药之最_【中医宝典】

..."的医学教育设置,同时规定学生必须以中国医书《素问》、《新修本草》等做教科书。但这些医学的规模、范围、形式都还不能正式列入医学校。世界所谓最早的医学校是萨勒诺医学校,在11世纪成立的。这所医学校不但年代比唐"太医署"晚了500多年,而且...

http://zhongyibaodian.com/yiyaozhizui/a11245.html

述病部_《内经博议》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古人察病之源.推病之自.审病之确.莫过内经.后世务为支离.故昧厥所由.而不能知阴阳脏腑之所以然.今聚内经十六卷之文.总其散见.合而述之为病情八章.使后学得所指归焉....

http://zhongyibaodian.com/neijingboyi/726-10-0.html

素问序(《素问》)_【中医宝典】

... 启玄子王冰撰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赢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孔安国序消书》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班固淑书·艺文志》曰:《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即其经之九卷也,兼《灵枢》九卷,乃其数...

http://zhongyibaodian.com/zs/21596.html

《灵枢》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医经著作。是《黄帝内经》的一部分。《黄帝内经》撰成之初,在战国时代可能为《黄帝脉书》、《扁鹊脉书》等20余种单行本,西汉后期,刘向、刘歆父子书,始由李柱国等定为《黄帝内经》十八卷。到东汉初班固撰《汉书》时,这些医籍的传本仍被完整保存,...

http://qihuangzhishu.com/191/876.htm

《灵枢》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医经著作。是《黄帝内经》的一部分。《黄帝内经》撰成之初,在战国时代可能为《黄帝脉书》、《扁鹊脉书》等20余种单行本,西汉后期,刘向、刘歆父子书,始由李柱国等定为《黄帝内经》十八卷。到东汉初班固撰《汉书》时,这些医籍的传本仍被完整保存,...

http://qihuangzhishu.com/196/2702.htm

从张元素学术角度浅析《内经》五脏五味补泻理论(1)_【中医宝典】

...内经》原文的补充,是其独到的用药经验,对后世临证遣药给予莫大的启示,临床价值很高。故本文以寻求《内经》原意为基础,结合张元素的用药,对五脏五味补泻理论进行阐发。 《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泽泻之咸以化水降火为补,而参、芪...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0630.html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论_养生文化_【中医宝典】

...的治未病活动,其理论渊薮即在于此。其实“治未病”一词在《内经》中出现的不止一处。《素问·刺热篇》说:“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灵枢经·逆顺》篇中谓:“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http://zhongyibaodian.com/yangsheng-2/a5099.html

共找到310,238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4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