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角度诠释经典——对伤寒论第279条的学习思考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既然柴胡加芒硝汤、大柴胡汤主治证仍以少阳病为主,那么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主治证也以太阳为主,是可以讲得通的。 从太阴病作解 很多家认为本条方证当属太阴病。如陈修园在伤寒论中指出:“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太阳之气陷于太阴之地中,...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5815.html

肺萎_研经言_中医医书籍_【岐黄之术】

...肺萎,肺之大叶不举也。其外症以咳而唾白沫者为真。病源或兼欲咳不能咳及呕逆、小便言之,无己伤寒论,则以咽喉不利、唾脓血为肺萎,皆非的候。惟外台引许仁则云肺萎之状,“唾白如雪,细沫稠粘。”此八字深得仲景言外之意,最为的当。若巢...

http://qihuangzhishu.com/769/26.htm

伤寒杂病对方剂学的贡献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依据不同情况而加减变化,如用于治疗中风表虚证的桂枝汤,由它加减变化而的方剂达19种。方剂的加减变化也极有法度,体现了有常有变的遣方用药原则。在方证结合方面,伤寒杂病充分体现了因证立法、以法系方、据方用药的准则。如“以下有痰饮,胸胁...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79.htm

温病解释之正误_温病正宗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后汉张仲景着伤寒杂病合十六卷,自云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则其为广义伤寒论明矣。广义伤寒云者,即难经所谓伤寒有五∶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是也。盖伤寒乃外感之总名,伤寒论外感之书也。惜其书经三国兵燹残缺失...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bingzhengzong/723-6-1.html

黄帝内经明堂类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针灸著作。简称黄帝内经明堂。十三卷。是黄帝明堂经的一种本。为7世纪初(唐初)由杨上善注释改编而。前十二卷十二经脉腧穴;末一卷奇经八脉。本书曾经唐太医署规定为学习针灸的主要课本。唐以后失传,现只存一卷(卷一),是根据日本发现...

http://qihuangzhishu.com/169/690.htm

黄帝内经明堂类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针灸著作。简称黄帝内经明堂。十三卷。是黄帝明堂经的一种本。为7世纪初(唐初)由杨上善注释改编而。前十二卷十二经脉腧穴;末一卷奇经八脉。本书曾经唐太医署规定为学习针灸的主要课本。唐以后失传,现只存一卷(卷一),是根据日本发现...

http://qihuangzhishu.com/196/2891.htm

天元纪大_素问悬解_中医经论书籍_【岐黄之术】

...以考工记补之之类也。又按,汉·张仲景伤寒论·序云: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经阴阳大,是素问阴阳大两书甚明,乃王氏并阴阳大素问中也。要之,阴阳大亦古医经,终非素问第七矣。人有五脏化五气...

http://qihuangzhishu.com/1290/155.htm

温病之治法详于伤寒论解_医学衷中参西录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一为大青龙汤。伤寒论中用大青龙汤者有二节。一为第三十七节。其节明言太阳中风脉浮紧。夫伤寒论首节太阳之脉曰浮,原统中风、伤寒而言。至第二节则言脉缓者为中风,是其脉为浮中之缓也,第三节则言脉阴阳俱紧者为伤寒,是其脉为浮中之紧也。今既...

http://zhongyibaodian.com/yixuezhongzhongcanxilu/513-38-54.html

读医书之难_知医必辨_中医医书籍_【岐黄之术】

...经原旨,以王为主,间有采择各家,兼有案说,可谓尽善。至伤寒论究以喻嘉言尚论篇为善,其书深入显出,非天人交尽者不能。必要参看各家,则有本朝医宗金鉴,以为主,而各家可取者,无不备载。果能考核,即是通医,亦不必泛求注疏也。我辈...

http://qihuangzhishu.com/305/5.htm

前言_伤寒恒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伤寒论系张仲景总结汉代以前医学成果,参合其临床经验撰著的第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医典,从而形成我国医学独有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自金?无己注解伤寒论问世后,千百年来注释者无虑数百家。(包括日本汉医)因其文字古奥,叙证简略,...

http://zhongyibaodian.com/shanghanhenglun/1034-7-0.html

共找到510,256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4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