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法时代的学术的背景及其影响_诊断基础_【中医宝典】

...从西晋时王叔和著《脉经》开始,法就进入了后世法时期,一直到今日仍然是在这个时期之中。它历经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到现代。这段时间亦正是祖国医学发展壮大,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巨大贡献的时期。 虽然并没有在医学话动中...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duan/a11279.html

指纹_四_中医名词术语大全_【中医宝典】

...指纹,是指食指掌面的表浅小静脉。幼儿皮肤薄嫩,静脉易于暴露,故指纹此较明显,以后随着年岁增大,皮肤增厚,则指纹逐渐模糊不清。由于小儿部短少,诊病时每每啼哭噪动,影响脉象的真实性,故对三岁以下的小孩常结合指纹的变化以辅助切诊。指纹主要是...

http://zhongyibaodian.com/TCM-Noun/zhenzhiwen-1436.html

滑脉之相兼介绍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肿,有微热之症者,亦可诊断为风水。如《金匮要略·水气篇》说:“寸口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日风水。”唐容川于此指出:“盖脉法,浮主表,寸亦主表。沉滑见于寸部,即是水犯于表之,故亦断为风水。”(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且兼而目肿而...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543.html

中药天麻详细介绍_中药基础_【中医宝典】

...天麻味辛,性平。有熄风、祛痰、止痉的作用。最适用于虚风内动、风痰上扰而致的眩晕、四肢麻木、抽搐等症。常用于头痛眩晕、中风、小儿惊风等情况,下面就向大家做详细介绍。 1、头痛、眩晕:天麻味辛能散外风,能入肝经,善熄内风(肝风)。并有祛痰的...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yao/a8843.html

总括_《幼科心法要诀》_中医儿科书籍_【岐黄之术】

...儿科自古最为难,毫厘之差千里愆,气血未充难据,神识未发不知言。惟凭面色识因病,再向三关热寒,听声审病兼切脉,表里虚实随证参。【注】儿科一道,自古为难,盖以小儿形质柔脆,易虚易实,调治少乖,则毫厘之失,遂致千里之谬。气血未充者,气血尚未...

http://qihuangzhishu.com/774/3.htm

人迎、气口介绍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太素·人迎》:“黄帝日:“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小大齐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此者名日平人。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少阳;人迎二倍,病在太阳;人迎三倍,病在阳明。 人迎四倍者,且大且微,名日外格,死...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583.html

之单脉介绍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气,沉而有力积并寒。寸沉痰郁水停胸,关主中寒痛不通,尺部浊诸并泄痢,肾虚腰及下无恫。” 《家正眼》:“沉为阴,其病在里。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或水与血;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怠;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潜浊痢泄...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500.html

澄空简单说_【中医宝典】

...在中医诊病中只能算巧,下工之法。古人说: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既然很多人这么神秘切脉。我就简单说一说。 切脉是根据的位、数、形、势来断病的。 位就是寸、关、尺、浮、中、沉。寸看心肺头,关看...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5060.html

_《类经》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足太阳经为目上网,故赤脉从上下者为太阳病。足阳明经为目下网,故赤脉从下上者为阳明病。足少阳经外行于锐 之后,故从外走内者为少阳病也。)寒热,赤脉上下至瞳子,见一一岁死,见一半一岁半死,见二二岁死,见二半二岁半死,见三三岁死。...

http://zhongyibaodian.com/leijing/481-11-15.html

后世学的成就_诊断基础_【中医宝典】

...后世法是中医的重要的实际的方法,它处于巾医学发展壮大的主要历史时期,对于中医学做出了重的贡献。它至今还活在中医的手上,这一点亦是非常可贵的,对于今后学向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方法。经验上与实际技术操作上,最多最真实的内容。 1、引古说...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duan/a11280.html

共找到151,868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4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