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少阴鼻衄_《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_中医医案书籍_【岐黄之术】

...初诊】鼻衄已十日,鼻腔出血仍阵阵外渗,血色暗红,面色苍白。饮食难下,四肢逆冷,恶寒身痛,微咳。舌质暗淡,苔白滑,根部微黄腻。阳虚之人,外感寒邪,正气虚弱,失血统摄,阳气被遏,脉络淤滞,血不循常道而外溢。此属太阳少阴鼻衄。法宜助阳解表,温经摄...

http://qihuangzhishu.com/1036/42.htm

太阳瘀血_《伤寒九十论》_中医伤寒书籍_【岐黄之术】

...仇景莫子仪病伤寒七八日.脉微而沉.身黄发狂.小腹胀满.脐下如冰.小便反利.医见发狂.以为热毒蓄伏心经.以铁粉牛黄等药.欲止其狂躁.予诊之曰非其治也.此瘀血尔.仲景云阳病身黄.脉沉结.小腹硬.小便不利.为无血.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也...

http://qihuangzhishu.com/306/51.htm

大陷胸三 太阳百十三_《伤寒悬解》_中医伤寒书籍_【岐黄之术】

...【137】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时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结胸,攻下后,下寒逼热在上,病但在胸,不至少腹,此从心下至于少腹硬满而痛,是结胸而兼阳明府也。合之舌上燥渴,日晡...

http://qihuangzhishu.com/1293/238.htm

六经辨证太阳病证_中医辩证六经辩证_【中医宝典】

...太阳统摄营卫,主一身之表,有抗御外邪侵袭的功能,故称太阳为六经之藩篱。寒邪,袭表,多从太阳而入,为外感病的初期阶段。由于患者体质有差异,感受病邪性质之不同,因而有太阳中风(表虚)与太阳伤寒(表实)的区别。 (一)太阳中风 太阳中风是指...

http://zhongyibaodian.com/bianzheng/b32354.html

太阳中风_时病_内科术语解释_【中医宝典】

...太阳中风指太阳经感受风邪,是太阳表证的一个型。 【太阳中风】 指太阳经感受风邪,是太阳表证的一个型,主要症状有头项强痛、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等,属表虚证。指真中风的一型。即中风病有寒热的证候中表现无汗恶寒,或有汗恶风的称为“太阳中...

http://zhongyibaodian.com/shuyu/a16719.html

太阳与少阳合病_诊断术语解释_【中医宝典】

...太阳与少阳合病指太阳和少阳两经候同时出现。 【太阳与少阳合病】 指太阳和少阳两经候同时出现,临床表现,既有太阳病的头痛、发热;又有少阳病的口苦、咽干、目眩。如里热偏盛,热迫于下则下利后重,热迫于上则见呕逆。...

http://zhongyibaodian.com/shuyu/a18022.html

太阳少阴瘿病(甲状腺左叶囊肿)_《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_中医医案书籍_【岐黄之术】

...在少阴,兼太阳伤寒之表,法宜扶正驱邪,温经解表,以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主之。处方麻黄10克 制附片60克(久煎) 辽细辛6克 桂枝10克 于姜30克 甘草30克 三剂【二诊】上方服三剂后,包块开始变软,心累乏力略有好转。药相符,重剂方能速效...

http://qihuangzhishu.com/1036/40.htm

太阳坏病入太阴脏_《伤寒说意》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汗后发渴太阳经病,阴盛阳亡,则入太阴脾脏。如大汗之后,亡其胃津,以致土燥生烦,不得眠卧,时欲饮水者,此将成人参白虎。宜少少与水,滋其土燥,令胃气调和则愈。以在大汗之后,阳气新虚,恐饮冷多而土败也。若燥热大作,少水不救盛火,则用白虎(方在...

http://zhongyibaodian.com/shanghanshuoyi/1295-7-3.html

太阳经坏病结胸痞提纲_《医学摘粹》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生表寒,气化于腑,腑阳弱者,多传于太阴之脏。病发于阳者,俟其热邪传里,已入胃腑,非不可下,方其在经,法应汗解,而反下之,表阳内陷,而成结胸。病发于阴者,内寒郁动,易入脾脏,始终忌下。方其在经,亦应汗解,而反下之,里阴上逆,则成痞太阳之病...

http://qihuangzhishu.com/648/11.htm

太阳病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病名。六经病之一。出《伤寒论》。太阳病包括经和腑。多由外感风寒所致。经病包括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腑病包括太阳蓄水太阳蓄血证。详太阳中风、太阳伤寒、伤寒蓄血证等条。...

http://qihuangzhishu.com/194/490.htm

共找到79,257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4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