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宗必读》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术】

...心参及色诊三篇,提纲挈领地阐述中医的脉学、诊法。卷三-四本草征要,系选录《本草纲目》部分药物的有关内容,旁采诸家学说、参以己见详予注释。卷五-十论述以内科杂为主的33种病证的因证及治疗,并附医案。分析以《内经》理论为纲,选方大多切于...

http://qihuangzhishu.com/196/1914.htm

明辨外感内伤 拓展经方应用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关于外感、内伤 那么,什么是外感、内伤?外感、内伤对经方的使用有什么影响?外感、内伤,属中医病因学分类范畴。外感,即“感于外”,是指从外感受淫、疫疠邪而发病。内伤,即“伤于内”,是指由于七情过极、劳逸过度、饮食失调等致病因素从内导致气机...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9669.html

诊法_《中国医籍考》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术】

...见。〔脉书训解〕三卷 未见澹生堂书目曰。宋刘元宾撰。明刘裕德解。〔许氏叔微仲景三十六种脉法图〕佚许叔微曰。大抵仲景脉法。论伤寒与杂脉法异。故予尝撰仲景三十六种脉法。百证歌注又曰。予尝撰仲景三十六种脉法图。故知治伤寒,当以仲景脉法...

http://qihuangzhishu.com/485/37.htm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组成_《中医基础理论》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术】

...在下者上取《灵枢·终始》等等,都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而确定的治疗原则。总之,中医治疗学强调治病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要从整体出发,全面了解和分析病情,不但要注重病变的局部情况、病变所在脏腑的病理变化,而且更要注重病变脏腑与其他脏腑...

http://qihuangzhishu.com/44/3.htm

经方治疗的核心是察用药——张锡纯用经方的启示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空间、地点的改变而受到影响,张仲景时代伤于寒者多,而张锡纯时代感受温热邪者多,虽然由汗疏散郁热理不变,但方药必须因时而变。寒性收敛多用麻黄开腠,而温性疏泄则用犹龙汤之清透。“连翘一两生石膏钱,捣细蝉蜕二钱,去足土牛蒡子...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6711.html

从状态辨治才能圆活法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辨识、辨证论治、辨象论治、辨质论治、辨论治。匡氏指出:“我对《周易》‘象论’及《内经》藏象学说有所领悟,认为中医诊疗学的根本特色是辨象论治。面象、舌象、脉象、神色形态……都是象。‘司外揣内’的‘外’就是‘外象’。“藏居于内,形见于外,...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0702.html

通用古方诗括_《医学入门》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术】

...□茵陈蒿汤只一味,浓煎退疸去身黄,栀子柏皮兼可用,五苓加上又为良。见三卷一清饮子赤茯苓,用芎甘草柴桑皮,生姜枣子煎来服,黄胆发热用灵。茯苓二钱,柴胡三钱,川芎、桑白皮各一钱,甘草五分,姜枣煎服。治黄胆发热及诸热通用。□五...

http://qihuangzhishu.com/346/1133.htm

浅谈中医养生大道_【中医宝典】

...□ 钟志明 江西省宜春市中医院 中医理论渊源流长,中医养生之道,内容丰富多彩,下面略举一二,以飨读者。 精神调养,提高防病机能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恬惔虚无,真气从,精神内守,安从来。”古人认为,调摄精神,就会正气兴旺,精力充沛...

http://zhongyibaodian.com/zs/72600.html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_【中医宝典】

...解释。 阴阳偏胜包括阴偏胜和阳偏胜,是指在邪气作用下或本身机能病理性亢奋所致的阴或阳的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变,《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胜则阳,阳胜则阴。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阴阳偏衰包括阴偏衰阴虚和阳偏衰阳虚,指...

http://zhongyibaodian.com/zs/21834.html

春秋战国时期初具体系的医学理论_《中国医学通史》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分布、形态、运行及其机能等的中医生理学说。这一学说发端于春秋,形成于战国。集中地体现在《内经》一书中。《内经》把人体内的一切精微物质统称为“气”。进而又把“气”区分为性质各异的种。分别称之为“精”狭义、“津”、“液”"、“血”、“脉...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guoyixuetongshi/1029-9-5.html

共找到618,438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4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