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德理论与实践的发展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明代论述医德的专篇及散在内容,较前代均有增加,涉及到医学伦理学的诸多方面。许多医家履行医德的感人事迹,也为后世留下了楷模。明代是中国医学伦理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出现了许多论述医德的优秀文献。李《医学入门》中的“习医规格”,对医生的学习和品德...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250.htm

李时珍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明代医药学家(1518-1593年)。字东璧,晚号濒湖,蕲州(今湖北蕲春)人。父李言闻为当地名医。时珍幼习儒,年十四时补诸生,后又三试不中。后遂矢志习医,闭牖十年,不出户庭,所涉猎群书,搜罗百氏。其所涉及之书有诸子、经文、声韵、诗文等等,...

http://qihuangzhishu.com/191/1204.htm

王清任 简历_【中医宝典】

...因而受到迫害。只好流落他乡行医。其约于廿岁左右习医,即发现“古人脏腑论及所绘之图,立言起处自相矛盾”。十年间存更正之心而无腑腑可见。直至1797年四月初旬,游医于滦州稻地镇,见诸义家中尿小儿因染瘟疹痢症而死以席裹半埋者甚多,而犬食之余,皆破...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1933.html

明代医家陈实功_【中医宝典】

...陈实功(1555-1636),字毓仁,号若虚,江苏南通人,明代杰出的外科医学家。 陈实功少年时期即开始习医,师事文学家,医学家李沦溟。 李先生认为:“医之别内外也,治外较难于治内。何者?内之症或不及外,外之症则必根于其内也。”此话对陈实功...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2597.html

二至丸药话_【中医宝典】

...过目不忘,深得父爱。不料父患重病医治无效而亡。临终前对汪汝佳说:“不为良相,且为良医。” 汪汝佳遂弃儒习医,专攻医术。几年后,汪汝佳成为了当地颇有名气的医生。由于他长年苦读,加上先天不足,不到40岁就未老先衰,须发早白,头目昏花,时常腰酸背痛...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3088.html

温病兼阴虚_中医文化中医医案_【中医宝典】

...因病者所得之病已先随气转移也。愚未习医时,见医者治伤寒温病,皆喜用下药,见热已传里其大便稍实者,用承气汤下之则愈,如此者约二十年。及愚习医学时,其如此治法者则恒多偾事,而愚所阅之医书,又皆系赵氏《医贯》、《景岳全书》、《冯氏锦囊》诸喜用熟地...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6351.html

自叙_《医学指归》_中医医论书籍_【岐黄之术】

...经络解、病证解、治法解各十二篇,并绘成十二经图、十二腑脏图。作者谓圣,述者谓明,即仅云述,余亦何敢。不过编释一册,愿后之子孙能儒则儒,否则欲学为医,亦当如余之由儒习医,兢兢惕惕,先讨论乎是书,奉为指归,然后参读古圣贤各家注集。庶几脉证相参,...

http://qihuangzhishu.com/843/4.htm

竹茹解_《医学衷中参西录》_中医医论书籍_【岐黄之术】

...色紫甚多,外科家以为疔毒,屡次服药不效。时愚甫习医,诊其脉洪滑有力,知系血热妄行,遂用生地黄两半、碎竹茹六钱,煎汤服之,一剂血止,又服数剂,脉亦平和。盖生地黄凉血之力,虽能止血,然恐止后血瘀经络致生他病,辅以竹茹宣通消瘀,且其性亦能凉血止血...

http://qihuangzhishu.com/513/269.htm

医书“六”字大头系列_医药典故_【中医宝典】

...《疡医证治准绳》六卷、《幼科证治准绳》九卷、《女科证治准绳》五卷。全书内容宏富,采撷精当,博而不杂,详而有序,为习医重要的参考着作。 “六”字打头的综合性医书,尚有清代程永培(字瘦樵)所编《六醴斋医书十种》,该书汇辑南齐、晋、唐、宋、元时期...

http://zhongyibaodian.com/diangu/a11093.html

消化复宁汤_【中医宝典】

...避免过度劳累,以利病情早日解除。 徐经世 徐经世,字筱甫,1933年出生,安徽巢湖黄麓徐村人。三世中医,以内科见称。1952年起随祖父——安徽著名老中医徐恕甫习医治病,尽得其传。1957年结业于安徽中医学院的前身安徽中医进修学校,留校后一直...

http://zhongyibaodian.com/zs/21620.html

共找到398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4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