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名。邪受于里,表虚汗出。出《素问·经脉别论》。《黄帝内经太素吴注》卷七:“白汗者,邪实于里则表虚汗出,故曰白汗。白汗者,气为阳,其色白也。”白通魄,白汗即魄汗,详该条。...
...平按:①从王注《素问》林亿等新校正及林亿等校正《甲乙经》、《脉经》与日本《医心方》所引考补,当在今本所缺七卷中。其各书所引,仍逐条附注于下,以便稽考。①“平按”二字为编者所加。饮食有常节,起居有常度,不妄不作。以理而取声色芳味,不妄视听也...
...①经穴。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经俞者,谓经之穴也。”②五输穴中的经穴和俞穴。《素问·水热穴论》:“秋刺经俞。”马莳注:“经俞者,据下节井荥推之,则是各经之经穴俞穴也。”...
...局面,使这些古代医籍能够刊行流传至今,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其历史作用不可低估。 经校正医书局重修、刊行的医药书籍,现在可知的有: 1、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校正后改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2、皇甫谧《针灸甲乙经》;3、张仲景《伤寒论...
...二,演述《难经》,西汉仓公传其旧业,东汉仲景撰其遗论,晋皇甫谧刺为《甲乙》,隋杨上善纂为《太素》,唐王冰笃好之,大为次注。(林亿《素问序》)《内经素问》,世称黄帝岐伯问答之书,及观其旨意,殆非一时之言,其所撰述,亦非一人之手。刘向指为诸韩...
...学生入学后,必须先学《素问》、《新修本草》等做教科书。但这些医学校的规模、范围、形式都还不能正式列入医学校。世界上所谓最早的医学校是萨勒诺医学校,在11世纪成立的。这所医学校不但年代比唐"太医署"晚了500多年,而且它的组织,规模等方面也...
...调下,以左调右,有余不足,补泻于荥输,余皆以知之矣。以前所知,书中义也。平按:《素问》无“皆以”二字。此皆营卫之气倾移,虚实之所生也,非邪气之从外入于经也。余愿闻邪气之在经也,其病人何如?取之奈何?言前八十一篇所说之义,与余请异者,经所说唯道...
...位于皮部的络脉。因为位浅如浮,故名。《素问·皮部论》:“视其部中有浮络者……。”《黄帝内经太素》卷九杨上善注:“浮谓大小络见于皮者也。”皮部按经脉分区,各部的浮络即属于邻近的经脉。临床上可根据其部位和色泽的变化用以诊治。...
...清代康熙以来,医家尊祟经典成为学风,呼应而起的经典医书注家,盛极一时。他们做了大量考证与注释工作,在古典医籍的整理研究方面产生了很大影响。 一、《内经》 (一)张志聪《素问集注》和《灵枢集注》 清初著名医家张志聪主持编著的《皇帝内经素问...
...,夭昏札瘥,国家代有。将欲敛时五福,以敷赐厥(厥 其也。)庶民,乃与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于是雷公之伦(伦 辈。),授业传之,而《内经》作矣。历代宝之,未有失坠。苍周之兴,秦和述六气之论,具明于...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