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序_脾胃论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黄帝内经,其忧天下后世,可谓浓且至矣,秦越人述难经以证之。伤寒为病最大,仲景广而论之,为万世法。至于内伤脾胃之病,诸书虽有其说,略而未详,我东垣先生,作内外伤辨脾胃论以补之。先生尝阅内经所论,四时皆以养胃气为本,宗气...

http://zhongyibaodian.com/piweilun/811-7-0.html

中医养生之夏季养生法_中医养生偏方_【中医宝典】民间中药偏方

...夏天,指阴历4月至6月,即从立夏之日起,到立秋之日止。其间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等六个节气。 黄帝内经在描述夏天的节气特点时,这样写道:“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意思是说,在夏天的三个月,天阳下济,地热...

http://zhongyaofangji.com/pianfang/5189.html

内经中的草木鸟兽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 侯如艳 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所 两千年前,孔子教导学生要“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清代刘宝楠对此解释道:“鸟兽草木,所以贵多识者,人饮食之宜,医药之备,必当识别,匪可妄施。故知其名,然后能知其形,知其性。”打开中医奠基之作内经,会为几...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7625.html

校正内经太素杨注后序_黄帝内经太素_中医经论书籍_【岐黄之术】

...伪托者亦误也。汉志黄帝内经十八卷,初无素问之名,后汉·张仲景伤寒论引之,始称素问,晋·皇甫士安甲乙经序,称针经九卷,素问九卷,皆为内经,与汉志十八卷之数合,是素问之名,实起于汉晋之间,故其书...

http://qihuangzhishu.com/106/214.htm

中医对饮食营养与健康的认识_【中医宝典】

...我国传统医学对饮食营养的认识有悠久的历史,早在2000多年前的周礼,就有食医的记载,并“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黄帝内经饮食治疗和养生方面有明确的治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书五十二病方有大量食物入药的记载,生姜、韭菜...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6199.html

内经对望色的论述_中医望诊_【中医宝典】

...回光返照”、“残灯复明”,故经曰:“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 色诊部位与脏腑关系 内经分别在灵枢·五色素问·刺热论论述色诊部位与脏腑的关系。 灵枢·五色有“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脏次于中央,六腑挟其两侧,首面上...

http://zhongyibaodian.com/wangzhen/a11652.html

中医理论在饮食应用_【中医宝典】

...生痰。祖国医学认为,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心痛、胸痹、消渴、疮疡肿毒等症的发生,大多与过食肥甘之品有关。如内经曰“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满”,“膏粱之变,足生大疔”。 3  饮食节制,饥饱有度 饮食无节,饥饱失常,均不利于疾病的恢复,...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2095.html

后序_脾胃论_中医内科书籍_【岐黄之术】

...黄帝内经,其忧天下后世,可谓浓且至矣,秦越人述难经以证之。伤寒为病最大,仲景广而论之,为万世法。至于内伤脾胃之病,诸书虽有其说,略而未详,我东垣先生,作内外伤辨脾胃论以补之。先生尝阅内经所论,四时皆以养胃气为本,宗气...

http://qihuangzhishu.com/811/107.htm

清浊是内经的基本概念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在中医典籍黄帝内经,清浊是经常被使用的词语,几乎与寒热、气血、阴阳一样属于基本概念,是含义十分丰富的“元概念”。但过去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清浊是内经的基本概念 □ 曹东义 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 刘启泉 河北省中医院 在内经...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0173.html

内经针法_中医刺灸_医诊治书籍_【岐黄之术】

...内经包括灵枢素问两部书,各八十一篇。主要从阴阳、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按摩、方药、疾病、摄生等各方面,对人体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以及诊断治疗方法作了较为全面而系统的论述,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内经...

http://qihuangzhishu.com/113/108.htm

共找到594,941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4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