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做一简要的介绍。 腹的起源相当久远,素问·脉要精微论载有:“帝曰:得心脉而急,此为何病,病形何如?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当有形也。”首先以脉所见,进而征之腹,少腹有形突起,为心疝。素问·腹中论有:“帝日: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529.html

的综合研究的专著_诊断基础_【中医宝典】

...在脉学和舌取得进展的同时,对于四的综合研究,亦有不少专著。 明·张三锡医学六要之一的四诊法,内容虽偏重于切脉,但也详实地记述了五官、色脉、声、问病、辨舌等诊察方法。医宗金鉴·四心法要诀(即乐只堂人子须知韵语卷一),...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duan/a11313.html

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精细诊断。素问·五脏生成篇:“五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可以目察。”...

http://qihuangzhishu.com/194/1565.htm

论疾原文-出自黄帝内经灵柩经_医学古籍_【文学360】

...论疾 1、论疾尺:黄帝问于歧伯曰:余欲无视色持脉,独调其尺,以言其病,从外知内,为之奈何?歧伯曰:审其尺之缓急小大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 2、论疾尺:视人之目窠上微痈,如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咳,按其手足上,窅而不起者,...

http://wenxue360.com/archives/2935.html

大小肠脉部位辩_邹孟城三十年临证经验集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非死血也。’依法治之,下黑粪如梅核者碗许而愈。”俞震按:“尺脉沉实,则为下结粪。今两尺绝无而断结粪,又见取脉之巧非出一途。”余谓此非取脉之巧拙,乃为大小肠本不该侯于两尺部之明证。清季龙柏氏著脉药联珠一书,于大小肠之脉部位,标新立异,...

http://zhongyibaodian.com/zoumengchengsanshinianlinzhengjingyanji/1044-7-7.html

临症千万不能丢_【中医宝典】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言“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可见重视脉,将脉学研究到至精至微的程度也可以重现扁鹊之学。 老百姓对它的痴迷不亚于中医界,近十几年,脉的研究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脉,可有可无”、“不过是障眼法而已”的言论,已经由...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8948.html

候之一_黄帝内经太素_中医经论书籍_【岐黄之术】

...平旦死”九字,原钞在注“二”下,均作小字,混入注中,应据素问甲乙作经,方与本注“三”之义合。袁刻于九字中,依素问甲乙加一“病”字,作大字,移刻,与上经文“以日中死”相连,复于二下,仍存此九字于注中,既嫌重复,亦失真相...

http://qihuangzhishu.com/106/61.htm

学用经方须重视腹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 毛进军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四人民医院 ●腹具有客观性与重复性强的特点,可弥补舌、脉之不足。 ●张仲景对腹证非常重视,在判断病位、阐述病因、分辨病机,以及确定治疗原则上多有对腹证的应用。 ●根据伤寒论金匮要略的论述,腹...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4682.html

五脏死脉_家正眼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索而曰夺,则互引而疾急矣。石而曰弹,则坚劲而无伦矣。但石无胃,故曰肾死。【按】难经·十五难内经不同,或内经有而难经缺,或难经有而内经无。然难经本以内经,不知何以异同...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jiazhengyan/801-4-19.html

中医脉象之濡脉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举要说:“绵浮水面。”医宗说约说:“如线之浮水中。”三昧说:“如絮浮术面。”三指禅说:“平沙而雨霏千点,襦脉按须轻,萍浮水面生。”医醇剩义说:“如水漂绵。”诊脉三十二辨说:“如水面浮绵。”这些说法都有助于理解濡脉和...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638.html

共找到473,615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4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