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枳实、厚朴取五升,去滓,纳大黄,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一服下者,止后服。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
...清·郑钦安 [民间中医网 中医经典古籍电子丛书志愿编撰组] 电子版序 郑钦安原序 张仲景原序(校补) 前言 凡例 伤寒恒论一百一十三方总目 一百一十三方总目 太阳上篇 计一十四方 太阳中篇 计三十五方 太阳下篇 计一十四方 阳明上篇 计...
...(《医统》)病辨邪正 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有邪则多实证,无邪者皆虚证。凡如伤寒、伤风、疟疾之不寐者,此皆外邪深入之扰也。如痰...
...,复厥者,不可下也,此为亡血,下之则死。伤寒,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伤寒,脉促,手足厥逆,不可灸之。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白虎汤方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棉裹)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须臾啜热粥一升,以助药力,温覆取汗,不汗再服。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理中、四逆辈。伤寒,脉浮而缓,...
...。而病传阳腑则为热,病入阴脏则为寒,名曰病入,实里气之自病也。其视温病之表里皆热者亦不同也。叔和混热病于伤寒,(叔和叙例,引“热病”之文以释《伤寒》,寒热始混),遂启后来传经为热之讹,注伤寒者数十百家,无不背仲景而遵叔和。一论之存,遗祸千古...
...。著作有《带经堂集》,诗选有《渔洋精华录》,诗话有《渔洋诗话》,笔记有《池北偶谈》、《古夫于亭杂录》、《香祖笔记》等。 在全书的四目中,以前三目内容最具参考价值。如“谈故”中“翰林卿寺属”条,记清初太仆寺增设满洲员外郎及翰林院起居注馆增设...
...仲景叙论曰.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而标其目者.误书为卒病.后学因之.乃谓六七日生死人.故谓之卒病.此说非也.古之传书怠堕者.因于字书多省偏旁.书字或合二字为一.故书杂为杂.或再省为卒.今书卒病.则杂病字也.汉刘向校中秘书.有以赵为肖.以齐为立...
...若阳气偏虚,则津液发泄,故为汗。汗多则损于心,心液为汗故也。盗汗者,因眠睡而身体流汗也,此由阳虚所致。久不已,令人羸瘠枯瘦,心气不足,亡津液故也。(《病源论》)(按∶此出《虚劳诸候》中。更有大病后虚汗候、风虚汗出候,今不录。)《难经》云∶心...
...郑钦安氏为近代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伤寒学家,其所著《医理真传》、《医法圆通》和《伤寒恒论》三书,从元阴元阳立论,互相发明,浑然一体,为推广运用伤寒理法方药于各种杂病之辫治的独特经验总结,对治疗慢性疾病,独辟蹊径,自成一家,实为继承和发挥...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