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了唐代以及唐以前数十种医学著作,全书40卷,分1104门,收载医方6000余首。卷1~2为伤寒;卷3~6论述天行、温病、疟疾、霍乱等;卷7~20系内科疾病;卷21~22为眼、耳、鼻、齿诸科疾病;卷23~24论瘿瘤、痈疽;卷25~27为...
...太医署内由医博士教授医学,其中专设少小科,学制5年,促进了儿科专业的发展。隋代巢元方主持编撰《诸病源候论》,其中论小儿杂病诸候6卷。该书提出—了“不可暖衣,……宜时见风日,…常当节适乳哺”等积极的小儿护养观。将外感病分为伤寒、时气两大类,内...
...罗知悌学习刘完素、张从正、李杲三家之说,深感三家各有短长,在前人创新理论启发下,他结合自己的体会及理学造诣,倡“阳有余、阴不足”理论,开拓了元代中期医学发展的新局面,成为后来形成的“滋阴派”的宗师。 (一)反对拘泥《同方》: 按北宋时官方...
...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外台秘要》等,都是经过此次校订、刊行后流传下来的。 公元十二至十四世纪的金元时代,中医学出现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其中有代表性的有四大家、即:刘完素(公元1120~1200),认为...
...实践经验的积累是中华民族传统思维第一个重要的本质精神。中国从公元前21世纪进入奴隶社会以后,人们对疾病的认识,随着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而不断发展:如早在西周,医学家就提出了发病和药物治病等理论。在春秋时代,秦国医和又提出了六气致病的学说,开创了...
...在25日此间举行的21世纪医药国际学术大会暨2004上海国际生物技术与医药研讨会上,大会主席、美国耶鲁大学教授郑永齐呼吁更多的研究机构和企业加入到中草药全球化联合体中来,促进中药尽快国际化。 郑永齐说,早在20世纪20年代,现代中医药的...
...认为,21世纪的医学正经历着从“以治愈疾病为目的的高技术追求”转向“预防疾病和损伤,维持和促进健康”的重大变革。中国科学院陶祖莱研究员认为,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最高理念,“上工治未病”和21世纪医学目的调整的方向是完全一致的。他说:“中国...
...李东垣(1180~1251年),名杲,字明之。金元间真定(今河北省保定市)人。倡导:“人以胃气为本”。善温补脾胃之法,后称之为“补土派”。为金元四大医学家之一。 李杲幼年就喜爱医学,曾捐款千金而跟随易州张元素学医,学了没有几年,就掌握了...
...20世纪80年代以来,循证医学模式取代传统的经验医学模式成为临床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也就决定了临床医学教育的目标、体系、内容和方法也应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临床医学教育模式与循证医学的基本精神相背。在临床医学教育中引进并形成循证医学教育...
...医学是从先前的物理治疗,物理医学发展而来,而物理治疗科必须向物理医学和康复医学科发展。回顾历史,瞻望未来,医院特别是军队医院建立并发展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科,对促进战伤的康复,减少伤残,病残,保障部队战斗力,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都有十分重要意义。...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