痈疽生死_《外科大成》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门路.新肉如板片.不食终须变.手足皮枯槁.血败生难保.唇白眼无神.腹胀泻将倾.腌气不气.虽重多生意.眼眶黑气浓.痈疽怕此逢.房中香馥馥.病终为福.疮热身微热.轻病何须说.生死此中求.片言一可决....

http://zhongyibaodian.com/waikedacheng/643-6-4.html

内外痈疽先变脉论_《三指禅》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平人饮食仍旧,气体如常而脉数者,多发痈疽。夫外感脉数,骤然而来,饮食为之一变。兹之脉数,何以饮食仍旧也?内伤脉数,由渐而进,气体为之少减。兹之脉数,何以气体如常也?其为痈疽也,明矣。发于外者,痈疽并称,后犹可疗,发于内者,但以痈论,务须...

http://zhongyibaodian.com/sanzhichan/786-7-16.html

古代脉的成就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从无到有,从概括的经络检查方法到正式形成脉,在古代脉的遮段历史时期,最脉学的起始和形成阶段,经络检查孕育脉的温床,从脉来讲从无到有,这中国医学史上应当大书特书的事情,随后通过由战国到两汉,大约两三百年的时间,多方探索,形成独...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534.html

脉——欲病脉,必先识常脉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指寸关尺三个部位,九候是指医生手指的轻、中、重力量,这样三三得九而称“三部九侯”。 相传公元前五世纪名医扁鹊就开始采用脉的方法来诊察疾病,古老的《内经》就记载了21种脉象,中医脉学经历代的不断发展,已记载30余种。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脉...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0737.html

痈疽既灸服药护脏腑论_《外科精要》_中医外科书籍_【岐黄之术】

...余曰∶此丹溪大概之言也,即诸痛痒疮皆属心火之意。假如赤肿痛甚,烦躁脉实而呕,为有余,当下之。肿硬不痛不溃,脉弱而呕,为不足,当补之。亦有痛伤胃气,或感寒邪秽气而作呕者,虽肿疡尤当助胃壮气。彼执不信,用攻伐之药,病愈甚。复请,其脉微细而...

http://qihuangzhishu.com/839/14.htm

问诊_《家正眼》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曾服何药否。临必审形志如何,或形逸心劳,或形劳志苦,或抑郁伤中,或贵脱势,病从内生,名曰脱营,(言耗散其营气也。)尝富后贫,忧悲内结,名曰失精,(言其精神丧失也。)皮焦筋屈,痿痹为挛,以其外耗于卫,内夺于营,良工之,必病情。再问饮食居处...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jiazhengyan/801-4-39.html

痈疽_《寿世保元》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多矣。便宜速治。庶几得救。譬之救火。初起则易救。至于燎原之势。不可扑灭矣。其理亦犹也。凡疮未破。毒攻脏腑。一毫热药。断不可用。若已破溃。脏腑既亏。饮食不下。一毫冷药。亦不可用。此先后次序之要诀也。夫疮有五善七恶。不可不辨。若动息宁。饮食...

http://zhongyibaodian.com/shoushibaoyuan/572-13-1.html

色脉学相关介绍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寸口诊法则取桡动脉脉搏,因此脉动脉,如《素问·三部九候论》:“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从现代医学角度看中医诊脉部位都动脉位置浅表可以触到搏动的部位,桡动脉则最主要的,后世脉即以桡动脉做为...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596.html

《黄帝内经太素》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 尺 尺寸 五脏脉 卷第十六候之三 虚实脉 脉论 卷第十七证候之一 卷第十八(佚) 卷第十九设方 古今 要道 知方地 形志所宜 祝由 针石 汤药 官能 卷第二十(佚) 卷第二十一九针之一 九针要道 九针要解 ...

http://zhongyibaodian.com/taisuzhenben/index.html

问人迎气口脉_《宗三昧》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撒喘汗遗尿者.俱不可治.新病虽各部脉脱.中部独存者.为胃气.治之必愈.久病而左手关尺软弱.按之有神.可卜精血之未艾.他部虽危.治之可生.若尺中弦紧急数.按之搏指.或细小脱绝者.在不治.盖缘病久胃气向衰.又当求其尺脉.为先天之根气也.启东...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zongsanmei/845-12-5.html

共找到405,060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3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