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_针灸文化_【中医宝典】

...夫针灸之为道也,圣而神;其为艺也,方以智。何以故?盖其理则际会三才,顺阴燮阳,赞彼化育而尽体仁怀者也;其妙则存乎心手,随气用巧,纵横捭阖而卒与法会者焉。 则针灸之意,大矣夫!《易》曰“后以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得非其意...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jiu-2/a15424.html

针道源流_《针灸大成》_中医针灸书籍_【岐黄之术】

...针灸之要,撰成歌诀,后人依托扁鹊者。《铜人针灸图》三卷,宋仁宗诏王维德考次针灸之法,铸铜人为式,分腑脏十二经,旁注俞穴所会,刻题其名,并为图法,并主疗之术,刻板传于世,夏竦为序,然其窌穴,比之《灵枢》本输、骨空等篇,颇亦繁杂也。《明堂针灸图...

http://qihuangzhishu.com/1043/3.htm

骨疼_《普济方·针灸》_中医针灸书籍_【岐黄之术】

...以为司命无奈之何者。骨髓有病亦 矣。八十一难经疏乃云。骨会大杼骨病治此。髓会绝骨。髓病治此。是尚有针灸法也。可不针灸乎。但明堂上经云。大杼禁灸。而铜人云。可灸七壮。明堂下经云。可灸五壮。素问诸经既同。惟明堂独异。灸之可也况明堂经固云。禁穴许灸...

http://qihuangzhishu.com/601/324.htm

中国针灸不断创新_中医针灸知识_【中医宝典】

...1/3是港澳人士外,其余来自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新加坡、德国、日本、比利时、马来西亚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针灸在不断创新 针灸的发源地是中国,属于中医理论体系,中国针灸医学已有2000多年历史。针灸治病的中医理论解释是人体内的经络就...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jiu-2/b36703.html

肠结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①经穴别名。出《千金翼方》。《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作腹结穴别名。参见该条。②病名。肠道闭结不通者。见《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一册卷三(1957年重订本)。多因盛怒之后又过食生冷硬物,引致肠道功能紊乱,使肠道阻塞不通之病证,多系功能性肠梗阻。证治...

http://qihuangzhishu.com/167/345.htm

不衰的新安医学世家_【中医宝典】

...“张一帖”医名世代相传久盛不衰,成为新安医学家族链最具典型的代表。 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还有 歙县蜀口曹氏外科,始于清,其祖先曹启梧师从嘉兴名医程玉田,尽得其术,遇重症应手辄效,历今五代而不衰。其后人曹恩溥...

http://zhongyibaodian.com/zs/71477.html

中风_针灸文化_【中医宝典】

...古代文献中针灸治疗中风多用于偏瘫、口眼歪斜等症状的治疗。 《杨敬斋针灸全书》 作者明·陈言 年代1591年 版本明万历刊本 收藏单位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 《针灸问答》 作者佚名氏 版本明抄本 收藏单位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藏 《针灸...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jiu-2/a15482.html

卷四_《铜人针灸经》

...如此。若的的定中,风府正相当、即是侧、相去各二寸,此之定穴。” 颅息二穴,在耳后青脉间,(按针灸甲乙经》有“手少阳脉气所发”句)主身热、头痛、不可反侧,小儿痫喘不得息,耳聋。针入一分,不得多出血,血多即杀人。灸三壮。 完骨二穴,在耳后入...

http://wenxue360.com/sikuquanshu/15705.html

巴·吉格木德教授谈医学史的发展_【中医宝典】

...医学是在游牧文化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传统医学,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同大自然和疾病做斗争的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独具特色的经验,它在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兄弟民族医学理论和经验,并不断丰富和发展。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医学史呢?近日,记者...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7268.html

针灸技术创新带动相关健康产业发展_中医针灸技术_【中医宝典】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主办的2005(中国)针灸新技术新趋势发展研讨会在京召开。 从会上了解到,近年来,针灸医学在医疗保健体系中的定位更加明确;中西医间的交流障碍呈缩小趋势;针灸立法进程加快,政府间合作与联系增多;针灸教育呈现规模化、多元化和...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jiu-2/b36503.html

共找到454,887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3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