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药证直诀》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基础理论均有较大的影响。“肝有相火,有泻而无补;肾有真水,有补而无泻”之说更对肝肾二脏之特点予以高度概括。将张仲景的金匮肾气丸去附桂成六味地黄丸而作为培补小儿阴精的第一方剂;因脏腑虚实而巧制补泻之方,如以本脏之色命名的泻青丸、导赤散、泻黄散、...

http://qihuangzhishu.com/195/1073.htm

《小儿药证直诀》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基础理论均有较大的影响。“肝有相火,有泻而无补;肾有真水,有补而无泻”之说更对肝肾二脏之特点予以高度概括。将张仲景的金匮肾气丸去附桂成六味地黄丸而作为培补小儿阴精的第一方剂;因脏腑虚实而巧制补泻之方,如以本脏之色命名的泻青丸、导赤散、泻黄散、...

http://qihuangzhishu.com/196/2121.htm

脏象及脏腑证治_【中医宝典】

...脏象及脏腑证治 脏腑,是内脏的总称。古人称为“藏象”,藏、指藏于内,就是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意指内脏生理、病理所表现于外之征象。正如《泽泻、车前子、冬瓜皮、桑白皮等 小结 气、血、精、津液都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必需物质,来源于先天的精气和...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0392.html

用药升降浮沉补泻法_《医学启源》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肝胆∶味辛补,酸泻;气温补,凉泻。注云∶肝胆之经,前后寒热〔不同〕,逆顺〔互〕换,入求〔责〕法。心小肠∶味咸补,甘泻;气热补,寒泻。〔注云〕∶三焦命门补泻同。脾胃∶味甘补,苦泻;气温热补,寒凉泻。注云∶〔温凉寒热〕,各从其宜;逆顺互换,入...

http://zhongyibaodian.com/yixueqiyuan/784-7-3.html

脏腑_身形脏腑术语解释_【中医宝典】

...脏腑是人体内脏的总称,古人把内脏分为五脏和六腑两大类:五脏是心、肝、脾、肺、肾;六腑是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此外还有一个心包络,它是心的外卫,在功能和病态上,都与心脏相互一致,因此,它也是属于脏。 脏腑是人体内脏的总称,古人把...

http://zhongyibaodian.com/shuyu/a17260.html

五脏苦欲补泻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中药学术语。系一种用药法则。根据五脏生理特性及病变采用补泻法则。《素问·藏气法时论》: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http://qihuangzhishu.com/194/947.htm

针刺的得气与补泻_《中医刺灸》_中医诊治书籍_【岐黄之术】

...此意。毫针为各种针具的代表,其应用特别注重得气和补泻法。分述如下:...

http://qihuangzhishu.com/113/112.htm

内经针法_《中医刺灸》_中医诊治书籍_【岐黄之术】

...《内经》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书,各八十一篇。主要从阴阳、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按摩、方药、疾病、摄生等各方面,对人体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以及诊断治疗方法作了较为全面而系统的论述,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内经》中...

http://qihuangzhishu.com/113/108.htm

内经针法_《中医刺灸》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内经》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书,各八十一篇。主要从阴阳、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按摩、方药、疾病、摄生等各方面,对人体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以及诊断治疗方法作了较为全面而系统的论述,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内经》中...

http://zhongyibaodian.com/cijiu/113-20-0.html

阴阳虚实补泻先后_《类经》_中医经论书籍_【岐黄之术】

...在下。(阳明行足跗之上,厥阴行足跗之内而在二经之中,少阴行足跗之下也。)补须一方实,深取之,稀按其 ,以极出其邪气;(同前《终始篇》。补当作刺。刺法虽多,其要惟二,则补泻而已。一者因其方实,故当深取之,勿按其 ,欲以出其邪气,此泻法也。 ,委...

http://qihuangzhishu.com/481/271.htm

共找到24,796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3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