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疸证,母子俱宜服地黄汤及地黄饮子。小儿百日内及半周,不因病后身微黄者,胃热也。若自生而身黄者,胎疸也。经云∶诸疸皆热,色深黄者是也,犀角散主之。若淡黄兼白者,胃怯也,白术散主之。(方见泻门。)药方地黄汤生地 赤芍药 天花粉 赤茯苓 川芎 ...
...呕者,有声也。吐者,吐出乳食也。凡小儿乳哺不宜过饱,若满则溢,故令呕吐。乳母无知,但欲速得儿长,更无时度,或儿睡着而强乳,自此受病之源,渐至日深,遂成呕吐。甚者,宜渐断乳。先令乳母服调气之剂,儿服消食丸,化乳壮胃为上。盖吐乳呕乳证有数般,...
...泄泻乃脾胃颛病,凡饮食寒热,三者不调,此为内因,必致泄泻。又经所论∶春伤风,夏飧泄,夏伤暑,秋伤湿,皆为外因,亦致泄泻。医者当于各类求之,毋徒用一止泻之方而云概可施治,此则误儿岂浅云耳。若不治本,则泻皆暂止而复泻,耽误既久,脾胃益虚,变生...
...小儿腹痛之病,诚为急切。凡初生二、三个月及一周之内,多有腹痛之患,无故啼哭不已,或夜间啼哭之甚,多是腹痛之故,大都不外寒热二因∶夫因于寒者,面白唇青,或泻痢清白,以热绵裹腹而啼少止即是寒也;因于热者,面赤唇红,得暖啼甚即是热也。一周之外,...
...丹溪云∶脾虚不能制水,肾虚不能行水。胃与脾合为水谷之海,因脾虚而不能传化,肾水泛滥,反得以浸渍脾土,于是三焦停滞,经络壅塞,水渗于皮肤,注于肌肉而发肿也。其状,自目胞下微起,肢体重着,咳嗽怔忡,股间清冷,小便涩黄,皮薄而光,手按成凹,举手...
...蛔虫者,九虫内之一虫也,长一尺,亦长五、六寸者,盖因脏腑虚弱而动。或因食肥甘而动。其动则腹中痛发作,肿聚行束上下,痛有休止,亦攻心痛,口喜吐涎及清水,贯肠心者即死。论其脉,腹中痛,其脉发当沉弱而弦,今反脉大即是蛔虫也。此痛因食物太早受甜,...
...《内经》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听从其令也。五脏之咳,久乃移于六腑,始伤肺气,终动脾湿,故咳而又嗽也。经曰∶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大抵素秋之气宜清肃,及动之,则气上冲而为咳嗽,久则动脾湿而为痰也。...
...克,当归身12克,川芎6克,砂仁10克,山萸肉10克,陈皮6克,炮姜10克,炙甘草10克,黄豆6克,红枣5枚(为引)水煎服。按:痘为先天之毒,内伏命门,感不正之时气而发,最损真元之气。且灌浆结痂全赖元阳气壮。观翟氏案中,有因误服寒药而致痘色...
...作者:王旭高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年 序 卷之一 温邪门 暑邪门 伏暑门 疟疾门 痢疾门 黄胆门 卷之二 中风门 肝风痰火门 虚劳门 吐血门 臌胀水肿门 卷之三 积聚门(附虫积) 脘腹痛门 噎膈反胃门 三消门 痰饮门 痰喘门 卷之...
...作者:王旭高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年 序 卷之一 温邪门 暑邪门 伏暑门 疟疾门 痢疾门 黄胆门 卷之二 中风门 肝风痰火门 虚劳门 吐血门 臌胀水肿门 卷之三 积聚门(附虫积) 脘腹痛门 噎膈反胃门 三消门 痰饮门 痰喘门 卷之...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