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成痈疽。又曰∶阴滞于阳,则发痈;阳滞于阴,则发疽。而此二毒,发无定处,当以脉别之,浮洪滑数则为阳,微沉缓涩则为阴。阴则热治,阳则冷治。治之之要,虽有四节八事,所谓初觉,则宣热拔毒;已溃,则排脓止痛;脓尽,则消肌内塞,恶肉尽;则长肌敷痂。...
...凡治痈疽,口小脓多则脓不出,或出而不尽,或薄脓可出,硬脓难出,以致瘀不去而新不生,延绵难愈。法当烂开大口,俾瘀脓尽出为善。其烂药,乌金散最佳。祛瘀肉不伤新肉,且不甚 痛,为至妙也。若有脓管,以棉纸捻裹药纳入,频换数条,即化去耳。亦有顽硬之...
...夫痈疽疮疖者。皆由气血不利。喜怒不时。饮食不节。寒暑不调。使五脏六腑之气。怫郁于内。以致阴阳乖错。气血凝滞而发也。亦有久服丹石燥热之药。热毒结深。而发为痈疽也。夫此疾多生于膏粱富贵之人。以其平昔所食肥腻炙爆。安坐不劳。嗜欲无节。以致虚邪热...
...目录 《普济方》化毒排脓内托散 ▼ 相关方剂 ▲ 返回目录《普济方》:化毒排脓内托散【处方】人参1两,当归1两,川芎1两,防风1两。【功能主治】一切痈疽发背,诸般疮肿。【用法用量】上为细末。每服5钱,热酒调下,不拘时候。【摘录】《普济方》...
...曾氏云∶凡痈疽其脉浮数洪紧,肿 作痛,身热烦渴,饮食如常,此六腑不和,毒发于外而为痈。其势虽急,投以凉剂,多保全生。其脉沉细伏紧,初发甚微,或无疮头,身不热而内躁,体重烦疼,情绪不乐,胸膈痞闷,饮食无味,此五脏不和,毒蓄于内而为疽。急投...
...目录 《医宗金鉴》托里透脓汤 ▼ 相关方剂 ▲ 返回目录《医宗金鉴》:托里透脓汤【处方】人参 白术 穿山甲(炒,研)白芷各3克 升麻 甘草节各1.5克 当归6克 生黄耆9克 皂角刺4.5克 青皮15克(炒)【功能主治】治痈疽已成未溃。【...
...(《灵枢·玉版篇》)黄帝曰∶病之生时,有喜怒不测,饮食不节,阴气不足,阳气有余,营气不行,乃发为痈疽;阴阳不通,两热相搏,乃化为脓,小针能取之乎?(喜怒不测,则气有所逆;饮食不节,则脏有所伤;阴气不足,故营有不行;阳气有余,故热从而聚,皆...
...目录 《外科正宗》排脓内托散 ▼ 相关方剂 ▲ 返回目录《外科正宗》:排脓内托散【处方】当归 白术 人参各6克 川芎 白芍 黄耆 陈皮 茯苓各3克 香附 肉桂各2.4克 甘草1.5克 白芷(项之上加)1克 桔梗(胸之上加)1.5克 牛膝(...
...痈疽成脓日久,未经开放,愈酿则热愈盛,热愈盛则蒸灼腐肉变味,愈热愈熟必穿决而脓出,其气臭过于臭蛋,在四肢总拖连难敛,在身体者难治。...
...痈疽论∶黄帝曰∶夫子言痈疽,何以别之?岐伯答曰∶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从之而不通,壅遏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然不能陷肌肤于骨髓,骨髓不为焦枯,五脏不为伤,故命曰痈。黄帝曰∶何谓疽?岐伯...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