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温_《温病正宗》_中医医书籍_【岐黄之术】

...小便清白,此寒湿也。盖夏末秋初,湿土主气,余暑犹炽,新凉又加,其时暑湿寒三气最为混杂,有感之而成湿热者,有感之而成湿温者,有感之而成寒湿者。寒湿可以温解,湿热可以清通,惟湿温不寒不热,最为难治。其性粘腻,故病难速已。世医不知为湿温,见其头痛...

http://qihuangzhishu.com/723/85.htm

阴疽门主_《疡医大全》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阴疽(图)陈实功曰∶阴疽生在内踝上三寸,初生小泡,渐生赤肿,破流血水,痛亦彻骨,不能步履者是。(《正宗》)《心法》曰∶阴疽生内踝上三寸,初如红粟,疼痛日增,坚硬赤肿,渐如鸡卵,系三阴交会,湿热积聚而成,治同痈疽。但三阴交系纯阴之穴,...

http://zhongyibaodian.com/yangyidaquan/344-30-38.html

《疡科心得集》_中医医书籍_【岐黄之术】

...舌喑舌痹 辨木舌舌衄 辨舌疳牙岩舌疔 辨悬痈HT舌 辨喉蛾喉痈 辨缠喉风虚实不同及小儿马脾风论 辨喉疳喉菌 辨喉痹喉癣 辨梅核气喉喑 辨烂喉丹痧顺逆 ∶王步三先生烂喉丹痧 辨耳痈耳菌虚实 辨鸬瘟(俗名土婆风)耳根痈异...

http://qihuangzhishu.com/731/index.htm

腹中·素问·黄帝内经

...何以然? 岐伯曰:此下则因阴,必下脓血,上则迫胃脘,生鬲,侠胃脘内痈,此久病也,难治。居齐上为逆,居齐下为从,勿动亟夺,在《刺法》中。 帝曰:人有身体髀股(骨行)皆肿,环齐而痛,是为何病? 岐伯曰:病名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

http://wenxue360.com/guji/1003.html

腹中·素问·黄帝内经

...何以然? 岐伯曰:此下则因阴,必下脓血,上则迫胃脘,生鬲,侠胃脘内痈,此久病也,难治。居齐上为逆,居齐下为从,勿动亟夺,在《刺法》中。 帝曰:人有身体髀股(骨行)皆肿,环齐而痛,是为何病? 岐伯曰:病名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

http://www.wenxue360.com/guji/1003.html

《六经·》苏洵_仪礼_【文学360】

...《六经·》苏洵 夫人之情,安于其所常为,无故而变其俗,则其势必不従。圣人之始作礼也,不因其势之危亡困辱之者以厌服其心,而徒欲使之轻去其旧,而乐就吾法。不能也,故无故而使之事君,无故而使之事父,无故而使之事兄。彼其初,非如今之人知君...

http://wenxue360.com/archives/6378.html

骨疽门主_《疡医大全》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陈实功曰∶骨疽,乃阴寒入骨之病,凡受者皆由体虚之人,夏秋露卧,寒湿内袭,或房欲之后,盖覆单薄,寒气乘虚入里。初起寒热交作,状似风邪,随后臀腿筋骨作痛,不热不红,疼至彻骨,甚者曲伸不能转侧,日久阴变为阳,寒化为热,热甚则腐肉为脓,此疽已成...

http://zhongyibaodian.com/yangyidaquan/344-30-7.html

《知医必辨》_中医医书籍_【岐黄之术】

...作者:李冠仙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自序 再自序 合诸书之得失以示初学之从违(四条) 读医书之难 诊病须知四诊 《景岳全书》 金匮肾气汤 倪涵初先生疟痢三方 附录 王子圣大归芍汤 张洁古芍药汤 噤口痢 ...

http://qihuangzhishu.com/305/index.htm

篇_【中医宝典】

...寸口位于手腕桡骨茎突内侧的一段动脉(桡动脉),古代又称“气口”或“脉口”。历代医家在此部位切按动脉搏动的形象,以推测人体生理、病理状况,是中医诊察病证的方法之一。 寸口脉象为什么能反映五脏六腑的病变?《素问·五脏别论》说,“胃为水谷之海,...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0381.html

、术、参三汤_《医述》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卫外之阳不固而自汗,则用 ;脾中之阳遏郁而自汗,则用术;肾中之阳浮游而自汗,则用参。凡属阳虚自汗,不能舍三方为治。然三方之用大矣! 可以治虚风;术可以治寒湿;参可以壮元阳。若用其所当用,功效若神。以黄 、人参驾驭附子,固不足以...

http://qihuangzhishu.com/472/729.htm

共找到204,648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3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