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因蛊蚀脏腑所致的便血。见《外台秘要》卷二十八。证见下血瘀黑,如烂鸡肝,心烦腹痛。治用茜根丸。参见蛊毒病条。...
...吮白矾味甘,嚼生黑豆不腥是此毒酸石榴根皮煎浓汁服,即吐出活蛊。...
...黄帝问于岐伯曰:水与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石水,何以别之?岐伯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 黄帝曰:肤胀何以候之?岐伯曰:肤胀...
...蛊与鼓同。以言其急实如鼓。非蛊毒之蛊也。俗谓之膨 。又谓之蜘蛛病。所感不同。止是腹大而急。余处皮肉如常。未辨何证。宜用木香流气饮。或五苓散。此病多以积渐而致。或者病后藏气未复。邪气乘虚。切不可妄下。气急者。苏子降气汤虚者。可用谷神加禾散。...
...濯足长流,抽足再入,已非前水”,对证候的认识结合以症状、体征随时间而演变的观念,在医生的思维方式上,就形成了辨证论治。与此同时,把连续发生的一些证候概括起来,就认识了一些病。正是如此,在王叔和命名“证候”不久,魏晋南北朝的医家们命名和发现了...
...桃奴散腹中瘀血未成形,面黄发热腹胀疼,产后经来风冷客,血室之内有瘀停。产后恶露失笑散,经闭瘀凝玉烛攻,血蛊桃奴 鼠粪,延桂砂桃附五灵。【注】妇人产后经行之时,伤于风冷,则血室之内必有瘀血停留,未成坚块,故不名瘕也,其人必面色萎黄,脐腹胀痛...
...病名。指产后四肢不肿而唯腹大如鼓,青筋显露的病证。《竹林寺女科秘方》:“产后蛊肿,四肢不浮,肚大青筋。如大便硬,用醉公丸通泄,后进理脾顺气丸;如大便滑泄,宜用木香调胃散。”...
...病证名。①指腹部膨胀如鼓的病证。鼓通臌,后世亦名臌胀。《灵枢·水胀》:“鼓胀者,腹胀,身皆大,大与胀肤等也;色苍黄,腹筋(指腹壁静脉)起,此其候也。”《素问·腹中论》:“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名为鼓胀。”《医林绳墨》卷五:“臌胀者,...
...《唐韻》胡遘切《集韻》下遘切,𠀤音後。訪也。 又伺望也。《前漢·張禹傳》上臨候禹。 又《釋名》候,護也,可護諸事也。 又候人,道路迎送賔客之官。《詩·曹風》彼候人兮,何戈與祋。 又斥候。《孫奕示兒編》斥候謂檢行險阻,伺候盜賊。俗作堠。 ...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