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的进展_中医文化中医发展_【中医宝典】

...基本特征,它单纯文字描述也更加直观,对初学者在临床上体会对鉴别各仲脉象有一定的帮助。施发的脉象图,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应当肯定其历史价值。 三、伤寒论的整理研究 宋代治平二年(1065年)校正医书同刊刻伤寒论对其作出了很高的评价...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215.html

仲景全书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伤寒丛书。①二十六卷本。汉·张仲景等撰述。明·赵开美校刻,初刊于16世纪未。全书包括张仲景伤寒论十卷,成元己注解伤寒论十卷,宋云公伤寒三卷,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三卷,共四种。②二十卷本,刊于清·光绪年间。包括张卿子参注...

http://qihuangzhishu.com/196/1712.htm

仲景全书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伤寒丛书。①二十六卷本。汉·张仲景等撰述。明·赵开美校刻,初刊于16世纪未。全书包括张仲景伤寒论十卷,成元己注解伤寒论十卷,宋云公伤寒三卷,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三卷,共四种。②二十卷本,刊于清·光绪年间。包括张卿子参注...

http://qihuangzhishu.com/196/737.htm

金匮书后_研经言_中医医论书籍_【岐黄之术】

...仲景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以明伤寒初起及伤寒杂出之病。后人宝藏之,改题曰金匮玉函方。是以外台引之,概称张仲景伤寒论,(于原书摘称二字者,犹肘后备急单称肘后,亦引证家之一例,)证类本草引之,概称金匮玉函方,一从...

http://qihuangzhishu.com/769/158.htm

余无言注解伤寒论方法_【中医宝典】

...任职,主持中医研究院编审工作,曾参与九种教材的编写与审订。 余氏是近代兼通中西之学者,主张“中医科学化,西医中国化”,善采中西之长,以汇通中西为己任。宗仲景学说,认为“中国医学之骨干及精髓端在医经。”著有伤寒论新义作序曰:“折衷诸家...

http://zhongyibaodian.com/zs/70765.html

温病之治法详于伤寒论解_医学衷中参西录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清火育阴安神之剂,皆可用于温病者,又无庸愚之赘语也。至于伏气之成温者,若内经所谓“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之类,伤寒论中非无其证,特其证现于某经,即与某经之本病无所区别。仲师未尝显为指示,在后世原难明辨。且其治法与...

http://zhongyibaodian.com/yixuezhongzhongcanxilu/513-38-54.html

研经言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所生病说 古汤液丸散同方异法说 杂病治法折衷说 释证名 释露 释痉 释喘 释癫 释淋 释疝 释膈 释痰 释散 释毛 释代一 释代二 释钩毛弦石溜五脉 释KT 释解 释服 卷三 伏冲解 中风伤寒解 秋伤于湿解 伤寒论六经解一 伤寒论...

http://zhongyibaodian.com/yanjingyan/index.html

伤寒论_温病正宗_中医医论书籍_【岐黄之术】

...)成无己曰∶春风、夏暑、秋湿、冬寒,谓之四时之气。陆九芝曰∶仲景原文,首着“四时之气”四字,则伤寒论之不独言冬月伤寒,而春夏秋三时之温热湿燥论之,岂不显然,乃必曰仲景独知有寒者何哉?仲景本知有温热。既谓仲景但论寒,反谓叔和将温热搀入...

http://qihuangzhishu.com/723/16.htm

伤寒论湿篇跋_研经言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别论。夫曰“应别”,则伤寒论之专为寒,因可知已。向尝谓仲景为寒因尽其变者以此。...

http://zhongyibaodian.com/yanjingyan/769-11-35.html

内科发展学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不仅为后世保留了一个较为可信的伤寒论版本,且以其独特的理解予以研究阐发,这不仅影响其本人对伤寒病的治法,也对后世伤寒论学说的研究主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可知孙思邈研究伤寒论的主要方法是“方证同条,相附”,(孙思邈千金翼方卷9,...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149.htm

共找到556,226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3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