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吴姓媪,年过七旬,偶得温病兼患吐血。病因 年岁虽高,家庭事务仍自操劳,因劳心过度,心常发热,时当季春,有汗受风,遂得温病,且兼吐血。证候 三四日间表里俱壮热,心中热极之时恒吐血一两口,急饮新汲井泉水其血即止。舌苔白浓欲黄,大便三日未...
...热病,自内而发。病不同时,故治法亦异。辛温发表与寒凉清解,有不可同日语矣。自王叔和序《伤寒论》而曰∶中而即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夏至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斯言出,而后世医者,俱以春时之温病,由冬伤之...
...周扬俊论温热暑疫等等。他们于温热的病因、症状、治疗等有一定认识,但在病机理论上仍未能统一。 温病学说发展至清代已盛行于大江南北,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是温病学派成熟阶段的杰出代表,故有人称他们为“温病四大家”。 明清时期的温病学家,多...
...天津俞××,年过四旬,于孟夏得温病。病因 与人动气争闹,头面出汗为风所袭,遂成温病。证候 表里俱发热,胸膈满闷有似结胸,呼吸甚觉不利,夜不能寐,其脉左右皆浮弦有力,舌苔白浓,大便三日未行。诊断 此病系在太阳而连及阳明少阳也。为其病在太阳,...
...尝谓介宾之书,谓温病即伤寒,治分六要五忌;又可之书,谓温病即瘟疫,治法又分九传,殊不知伤寒乃感冬时之寒邪,瘟疫乃感天地之厉气,较之伏气温病,大相径庭,岂可同日而语哉!推温病之原,究因冬受寒气,伏而不发,久化为热,必待来年春分之后,天令温暖...
...温病者,春时之感于风露者也。《素问·金匮真言论》: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生气通天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强不能秘,阴气乃绝,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阳强不密,即冬不藏精之义。四时之气,春生夏长,...
...经方与温病、北派经方家与南方温病派对医学的研究角度是完全不相同的,从内经到本草的解读都不一样,如何区别二者呢?很简单,处方中从不见麻黄桂枝石膏附子等药物,且视之如蛇蝎,不但自己绝不使用,还告诉病人不可使用,怪其做用过大,属于峻药,会有许多...
...【病人基本资料】 刘××,二十五岁,于季春得温病。 【病因】 自正二月间,心中恒觉发热,懒于饮食,喜坐房阴乘凉,薄受外感,遂成温病。 【证候】 初得病时,延近处医者延医,阅七八日病势益剧,精神昏愦,闭目蜷卧,似睡非睡,懒于言语,咽喉微疼,...
...有病温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曰阴阳交,见三死而未见一生。(寅申巳亥辰戌丑未年有此证。)温病得病,便短息微闷,神识惺惺,脉尺寸反者死。(子午卯酉年有此证。)凡温病患三二日,身热脉疾,头痛,食饮如故,脉直疾,八日死;...
...伤寒邪从毛窍而入.自下而上.始于足太阳.温病邪从经络及口鼻而入.自上而下.始于手太阴.寒为阴邪.阴盛必伤阳.故首郁遏太阳经中之阳气.而为头痛身热项强脊痛等证.以阴盛伤人之阳也.温为阳邪.阳盛必伤阴.故首郁遏太阴经中之阴.气而为咳嗽自汗口渴...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