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源》伏热在胃,令人胸满,胸满则气逆,气逆则哕,若大下后,胃中虚冷,亦令致哕也。(并出第十卷中)《短剧》茅根汤 疗温病有热,饮水暴冷哕者方。茅根 葛根(各切半升)上二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稍温饮之, 止则停。又疗温病热未除,重被暴寒,...
...□ 刘冠军 山东省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 《温病条辨》首方为桂枝汤,且桂枝用量倍于芍药,故颇受后人非议,认为目无法纪,自乱其例。其实桂枝汤在此不但用之得当,亦证明吴鞠通精究《伤寒论》始著《温病条辨》,而温病乃《伤寒论》之阳明病也。 温病分为...
...系指“里虚者表不固,一切时邪皆易感受”。清代刘松峰只承认新感,否认伏邪,如说: “夫冬月寒厉之气,感之即病,那容藏于肌肤半年无恙,至来岁春夏而始发者乎?此必无之理也。”从温病学的发展史来看,明清之前,对《内经》中“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的解释...
...至于温病,在上古时,原与中风、伤寒统名之为伤寒,是以秦越人《难经》有伤寒有五之说。至仲景着《伤寒论》,知温病初得之治法,原与中风、伤寒皆不同,故于太阳篇首即明分为三项,而于温病复详细论之,此仲景之医学,较上古有进步之处也。《伤寒论》原文∶...
...意会者,则难知难能。果欲见垣一方,则非别具会心不可。温病之名不正,由来久矣。苟任其庞杂淆混,诚恐毫厘之差,而有千里之谬,松如之为此惧也久矣。今春承乏湖南国医专科学校讲席,教授温病学,是用不忖谫陋,采辑古今温病学说,加以辨正,名之曰《温病正宗》...
...自来治温病,以新感与伏邪为两大原则。吴鞠通《温病条辨》,谓风寒伤人由皮毛而入,温病由口鼻而入。初入上焦,再由上焦入中焦,再由中焦而入下焦,直行中道云云。人身由上部至下部是整个的气化圆运动,即以形质而论,亦曲折重叠,并无直的中道可行。所谓新...
...温病得汗而愈,便不出疹。不得汗,则木火内郁而出疹。出疹有吉有凶。由于阴液续生而血热外达,所出之疹与出汗同,吉疹也,疹出则病愈。由于阴液内竭,热灼血干,所出之疹,凶疹也,疹出则病加。吉疹色红而正,凶疹色赤而黑。但色黑固然是凶,色红亦有凶者。...
...(温病者,春月之温,病而不热也)□〔田〕春日温病,未满三日,先用惺惺散二服。后四五日不解,烦渴呕,用白术散。如自汗口燥,用制白虎汤。至六七日,大便燥结,用四顺饮子下,心腹大实大满,牛黄通膈丸下。初觉之时,疑是疮疹,只用葛根升麻汤解肌。...
...温病学派特色 温病学派是吴门最具地方特色和科技优势的一大流派,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吴门医派主流。明清时期达鼎盛阶段,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居世界科技领先的地位。温病学派的特色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在治疗外感病方面逐步摆脱伤寒学说的羁绊而形成...
...(原病集)伤寒者,以病因而为病名者也。温病热病,以天时与病形而为名者也。由三者皆起于感或者通以伤寒称之。夫通称伤寒者,原其因之所自耳。至于用药,不可以一例施也,何也?人之伤寒,盖于霜降后,春分前,天令严冷之时,感而即发。寒邪闭其腠理,故非...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