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病因如下: (1)药物: ①抗心律失常药: Ⅰ类抗心律失常药:如奎尼丁、普鲁卡因胺、丙吡胺、普罗帕酮、恩卡尼、氟卡尼等是膜抑制剂,可抑制窦房结的起搏自律性,也能抑制房室交接区次级起搏点的功能。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应用上述药物时,其...
...时静脉注射,每8小时1次,1~2mg/kg。盐酸普萘洛尔(propranolol hydrochloride)抗心律失常:口服,10~20mg/次,3次/日。1~3mg/次,以5%葡萄糖液100ml稀释,静脉滴注,按需要调整滴注速度。胺碘酮...
...从而导致冲动在心肌内的传导中出现折返或触发性电位,构成发生严重心律失常的基础。因此,研究离子通道病及药物治疗的新靶点,成为当代医药科学中的一个难题。 戴德哉教授长期致力于抗心律失常药的研究与开发,他认为以往的研究可能仅着眼于药物对正常动物游离...
...kg,1个月~2岁0.03~0.04mg/kg,2岁以上0.02~0.03mg/kg。 E.其他药物:普萘洛尔(心得安)、丙吡胺(双异丙吡胺)或胺碘酮(乙胺碘呋酮)在上述药物治疗无效时也可试用。近来报道索他洛尔(sotalol)(又称心得怡)...
...口服后2~3h达作用高峰。静脉应用剂量为70~140mg,缓慢推注。 (2)胺碘酮:是控制和预防室上速的最有效药物,可使旁道所致快速性房颤的心室率减慢。应用后旁道的前向或逆行传导不应期均可明显延长。静注100~150mg/次,但在国内各地均...
...1.0mg/kg)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或地西泮(安定)20mg(小儿按每次0.25~0.5mg/kg)静脉注射。必要时可重复使用,使病人处于亚冬眠状态。 (4)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对急型病人,常不急于纠正低血压。若在维生素C第2次注射后血压...
...(一)发病原因 1.药物引起LQTS (1)抗心律失常药:如ⅠA类的奎尼丁、普鲁卡因胺、双异丙吡胺;ⅠB类的利多卡因、美西律可能有促发TDP作用;ⅠC类恩卡尼、普罗帕酮偶可诱发TDP;Ⅱ类索他洛尔、Senatilide可使Q-T间期延长...
...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第四届国际络病大会今日在南京召开。作为大会的主要议题,中华医学会心理生理和起搏分会发布了我国中医药领域的重大进展,以络病理论为指导研发的抗心律失常创新药物参松养心胶囊循证医学研究全面完成,其抗心律失常的药效作用理想。...
...适用于有症状的或高度复杂的室性心律失常,或两者兼有的病人,但目前只有29%的患者采用此法,且有些病人仍不能筛选出有效的药物,使其临床应用受到较大限制。对这类病人可能需要采用经验性药物治疗。胺碘酮是治疗本病最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能显着减少室...
...不同植物的有效成分进行检测,并判断出该植物中的成分及含量。如日本研究人员制备抗人参皂苷。 建立药物分析法,用于生产质量的控制。在药物生产过程中,采用生物检测或物理化学检测法,往往需要几克或几十克的材料,经过反复提取、分离和纯化方可得到供检测...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