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衣即登厕也,非颜师古注《汉书》更衣之义。《集验方》痔有更衣挺出,颇妨于更衣,更衣出清血,故以知之。)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方在太阳证中。)发汗后,恶寒者,虚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宜调胃承气汤。伤寒十三日,...
...解散,时气不和,伤寒发热。桔梗(炒) 细辛(各四两) 白术(八两) 乌头(炮,一斤)细末,伤寒服一钱五铢匕,不觉复小增之,以知为度;若时气不和,旦服一钱五铢匕,辟恶欲省病,一服了去,此时行寒疫通用之。无病者预服,以辟寒为佳,皆酒调下。藜芦散,...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人参二两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见前)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当发汗,不可与白虎汤;...
...医者以方药为重,其于天地阴阳,经络脏腑之道,及针灸杂术,往往不甚考求。而治病之法,从此一变。唐宋以后,相寻弥甚,至元之刘河间、张洁古等出,未尝不重《内经》之学,凡论病必先叙经,而后采取诸家之说,继乃附以治法,似为得旨。然其人皆非通儒,不能深通...
...宋官吏(997-1057年)。字原叔,应天宋城(今河南商丘)人,少聪颖,博览强记,遍览方技、术数、阴阳、五行、音韵、训诂、书法,几无所不通。尝任翰林学士,于馆阁时偶然发现蠹简中有张仲景之《金匮玉函要略方》计三卷,上卷为伤寒,中卷论杂病,...
...案张仲景自序曰.作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而梁七录.张仲景辨伤寒十卷.新唐艺文志.伤寒卒病论十卷.此乃今所传伤寒论.所谓十六卷中之十卷.其六卷.则杂病论.即今金匮要略.其遗佚者.(元邓珍序中亦尝论之)考千金方.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隋...
...桂枝汤必加凉药于其中,免致黄生斑出之患。若知此汤自与冬时即病之伤寒设,不与过时之温暑设,则无此论矣。观其晚年悟道,着《病机气宜保命集》,其中羌活汤辛凉之药,以治非时伤寒,其妙如神,足可补仲景之遗亡,何其高哉!夫《内经》言伤寒即为热病而无寒者,...
...运气 增订客气客运活法 卷中\古今名医暑证汇论 张仲景·伤寒例第三论、湿第四论、辨太阳病脉第五论 孙思邈·伤寒例论 刘河间·中暑论 李东垣·暑伤胃气论 朱丹溪·中暑论 辨动得静得 方古庵·附余暑论 王节斋·附余暑论 陶节庵·辨张仲景《伤寒论...
...一、文献整理研究 中医药学典籍,先秦到两汉时期已经相当丰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不少医家对《黄帝内经》、《八十一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药经典文献进行了整理研究或注释阐发。 (一)吕广注《八十一难经》 三国时吴国赤乌年间...
...饮食不当有关,如“小儿常病伤于饱也”(《后汉书·王符传》)。这一时期,儿科专著已经问世。《汉书·艺文志》录有《妇人婴儿方》,张仲景撰著《伤寒杂病论》时曾参阅过《胎颅药录》一书,流传至今的《金匮要略》中有治“小儿疳虫蚀齿方”,用雄黄粉、葶苈末...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