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服一升,日三服。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鞕,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桂枝人参汤方桂枝四两 甘草四两(炙) 白术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纳桂枝,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
...《伤寒》一书,专明表里,以寒邪之入也,表里以次,故分六经以列其次之后先。寒病之呈也,表里恒兼,故又分六经六篇,以辨其兼之多少,于是属词比事,不得不起一例。其例纯表者入表部,兼里者亦入表部,必纯里者乃在里部。假如六经症具,必在太阳篇,以太阳...
...金匮著作。八卷。系东汉·张仲景所撰《伤寒杂病论》的古传本之一。1066年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定,与宋本《伤寒论》同时刊行。共内容与宋本基本相同,但体例编次不同。其中卷一为证治总例;卷二-四为痓、湿、暍、辨脉、六经病、厥利、呕哕、霍乱、阴阳易...
...金匮著作。八卷。系东汉·张仲景所撰《伤寒杂病论》的古传本之一。1066年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定,与宋本《伤寒论》同时刊行。共内容与宋本基本相同,但体例编次不同。其中卷一为证治总例;卷二-四为痓、湿、暍、辨脉、六经病、厥利、呕哕、霍乱、阴阳易...
...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也.阴阳虚盛.非谓分脉尺寸也.表、阳也.里、阴也.外台云.表病里和.汗之则愈.表和里病.下之则愈.亦只是论表里阴阳以汗下之.(难经云阴阳虚实者.说脉也.素问云阴阳虚盛者.说表里也.仲景论伤寒汗下.故引素问表里之义....
...不躁者,皆在阳则为热,其有躁者在手。假令第一日脉不躁,是足太阳膀胱脉先病;脉加躁者,又兼手太阳小肠也。又云∶诸细而沉者,皆在阴,则为骨痛,其有静者在足。假令第四日脉静者,足太阴始传病也。脉加数,又兼手太阴病也。故六日亦能传遍脏腑也。躁谓脉数...
...有四难 医家五失 七情皆听命于心 再论七情总由心发 人病何者为多 正气受逼则为邪火 三折肱医不三世不服其药辨 求疗尽告所悉 择医宜谨 详问为要 医家功德 十不治 为医首重读书论 为医须明十弊论 橘旁杂论下卷 论金石 轻重失宜先后失序 治重疾...
...《普济方》(公元 1406 年)明.朱橚等撰。 共168卷。凡 1960 论,2175 类、778 法、61739 方 239 图。 收载方剂最多。《本草纲目》中附方有不少是从此书采录的。 作者:朱梓 朝代:明·永乐四年 年份:公元...
...㈡指狭义的伤寒。特指外感寒邪,即时而发的病证。《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文中的伤寒,即狭义伤寒。《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
...温攻里之药用寒温里之药用热论 十六种治法 一 伤寒 二 伤风 三 伤寒见风 四 伤风见寒 五 湿 六 湿温 七 风温 八 冬温温毒 九 中暍 十 温病 十一 热病 十二 晚发 十三 痉病 十四 温疟 十五 时行 十六 寒疫 温热论从种福堂本补入...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