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气虚治法:补中益气除热。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黄芪15克 白术10克 陈皮6克 升麻9克柴胡6克 当归9克 仙鹤草30克 党参12克炙甘草3克 炒白芍10克 防风9克加减:发热形寒,营卫不和者,加桂枝6克、大红枣10枚,去党参、...
...论用大黄药 论阴不得有汗 论林亿疑白虎有差互 论弦动阴阳二脉不同 论中风伤寒脉 论表证未罢未可下 论中暑脉不同 论伤寒须早治 论发热恶寒 论风温证 论温疟证 ...
...经云∶阳虚生外寒。未尝言发热。夫外寒与阴虚生内热对峙而言,其发热也,阳不潜藏,亦非借薪而燃,实无根之焰,龙雷之火也。其为症身热舌苔淡黄,口燥齿浮,而不消水,脉浮大满指,按之索然,面色惨淡,午后微红,(是为戴阳)言语无力,纳少胸闷,大便亦有...
....间作不齐.此特论其常耳.(东垣)然外感初起似疟状.发亦作止不时.此邪气尚浅.而未能混淆正气.故乍离乍合.脉必至数有力.仍当解散.更有内伤劳倦.似阳明白虎.发热昼夜不减.此气血两虚.故亦齐作无间.脉必重按无力.仍当温补.(汇补)昼夜热辨昼则...
...发热是指体温的异常升高。正常小儿腋下体温为36℃~37℃,如超过37.4℃可以认为是发热。但是,小儿的体温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常常可以出现一些波动。比如在傍晚时,小儿的体温往往比清晨高一些。小儿进食、哭闹、运动后,体温也会暂时升高。衣被过...
...古今录验论曰∶饮酒则石势敷行经络,气力强溢,肾气坚王,即顿为阳事,阳事过多,便肾虚,肾虚则上热。热盛则心下满,口干燥,饮随呕吐,胃腑不和,宜服葛根饮,安谷神除热又若热盛充满经络,心腹少胀,欲心下KT KT 不消,或时聚如坚,随复消者,宜服...
...严重高热可导致死亡。存活者可致脑损伤。 2.新生儿脱水热 生后2~3天体温升高,烦躁、哭闹、周身皮肤潮红和尿少,经适当降低环境温度或松开被包,多补充水分后,体温便可降至正常。 3.感染 各种感染使体温升高,除发热外,伴有感染中毒症状,如反应...
...,严重者可出现神昏谵语,抽搐惊厥,甚至危及生命。中医药对外感发热有系统的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具有较理想的治疗效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热论》《素问,至真要大论》等篇中,对外感发热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法则,都作了扼要的论述,为热病的...
...发热,恶寒头痛,呕恶,胸中饱闷而痛胀,右寸关俱紧而滑,左脉弦急,属内伤饮食,外感风寒之热,先宜解散,后消导和中。又有发热昼重夜轻,口中无味,阳虚也;午后发热,夜半则止,阴虚也。阳虚责之胃,阴虚则之肾。盖饥饱伤胃,房劳伤肾。以药论之,甘温补气...
...李氏曰∶一发背之热,未有不自肾虚而得之者,必须五更服加减八味丸。〖愚按〗前论诚为启发后人,垂惠永久。盖发背脑疽,皆由肾经湿热,虚火上炎,中传恶症;若非加减八味丸滋肾水以制心火,补中益气以生化源,欲望其生,难矣。启玄子云∶大寒而甚,热之不热...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