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作为中医诊断学中四诊之一,是一种独特的诊断方法,这种方法源远流长,从其起源到形成脉诊学体系,是经过了历代医家长期的整理、研究、总结而发展的,亦是由实践到理论的升华过程。 脉诊学因其具有明显的中医特色而成为中医的标志。经过历代医家的...
...两动一止或三四.三动一至六七死.四动一止即八朝.以此推排但根据次.此是十动内有止脉者.然难必谓暴病有此.久病亦有见此者.俣当以至数定死期.不必专于诊暴病也....
...小儿五岁以下,未可诊寸关尺,惟看男左女右虎口。食指第一节寅位,为风关,脉见易治;第二节卯位,为气关,脉见为病深;第三节辰位,为命关,脉见为命危。紫脉为热。红脉伤寒。青脉惊风。白脉疳疾。黄脉隐隐,为常候也。黑脉者多危。脉纹入掌为内钩,纹弯里...
...名之为《诊籍》,惜已不传。现仅能通过《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的只言片语,以窥其脉法之大略。 诊法独取寸口 仓公所受之学与扁鹊一脉相承,故其诊法亦为独取寸口法。《扁鹊仓公列传》收录的二十六个病案中,记载诊脉的有十六个。这些医案中谈诊法时,大多...
...脉诊五脏六腑皆有定位:左寸心;左关肝胆;左尺肾与膀胱;右寸肺;右关脾胃;右尺肾与命门,自叔和倡导以还,历代医家成宗之从之,已成千古定论。虽偶有一二异议,终不能易电。惟大肠与小肠两腑,在寸在尺,诸说不一,而见仁见智,各有至理焉。陆定圃《...
...知弹石解索.雀啄屋漏.鱼翔虾游.谓之六绝.若浮合等脉.真脏七诊.茫然不知何义.而漫治取谤者有之.多有病本濒危.药之不应.而显绝脉绝证.如病患身热脉大.服药后.忽然微细欲绝.厥冷下利.呃逆不止者死.脉转躁疾亦死.病患厥逆下利.脉微欲绝.服药后...
...谈到诊脉要领,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提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可见把握阴阳进退与顺逆,早已成为诊脉的重要法则。所谓“先别阴阳”,其中既包含着正气盛衰之势的变化,叉包食着具体的病变情况。 而这两方面的情况,都可以用前述诸法进行...
...也,故不至于数也。此为诊要理极,故为毕也。平按:《素问》“数”上有“可”字。注“肺气”,袁刻作“肺脉”。诊病之始,五决为纪,欲得其始,先建其母。所谓五决者,五脉也。诊五脏之脉,以知其病,故为其母。母,本也。平按:《素问》“得”作“知”。是以...
...而一止者。知肾脾肝心四脏皆无气。期应一年而绝也。新注云。上言脉之动止。未知诊切何部而取据。谨按素问难经云。每于平旦寅时。日未出。饮食未进。血气未乱。医者可以存神定意。心无外驰。诊于指下。右手寸口。默数脉息至止以决之。夫寸口者。右手气口也。...
...《难经》脉法最大的成就和特点无疑是它提出又被后来一直采用的,独取寸口脉法。尽管某些内容还不够完备完善,但当时基本上达到了能够临床使用的水平了。 在其后不久,上叔和著《脉经》予以补充完善《难经》应当是成书于汉代,具体的可以说是在东汉。王叔和...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