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医家论治骨痹(骨关节炎)临床理论发展_【中医宝典】

...关键词:医学史 明清 痹证 骨关节炎 中医药疗法 摘要:本文从明清中医古籍入手,研究这一时期中医治疗骨痹(骨关节炎)理论发展与创新。本研究在大量古今中医文献基础上,以明清医家论治骨痹著作、方药、医案为主要辨析依据,通过其文献搜集...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1709.html

形及变化所主病证法_《全生指迷方》_中医内科书籍_【岐黄之术】

...气衰,骨痿不能起。迟脉之状,往来极迟,一息三至。为阴盛阳虚之候,若手足厥不回者死。五脏气短,不能朝于气口,肺肾俱衰也。《太素诀》作肺肾俱绝。陈无择《三因方》云∶迟者应动极缓与人迎相应,则湿寒凝滞,与气口相应,则虚冷沉积,为寒为痛。迟而涩为...

http://qihuangzhishu.com/292/9.htm

知形志所宜_《黄帝内经太素》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其气最多,故此二盛者,刺之泻气,邪客之者,泻去恶血也。刺太阴出血气,手太阴,肺也;足太阴,脾也。此二太阴与二阳明虽为表里,其气血俱盛,故并泻血气也。平按:《素问》“出血气”作“出气恶血”,《甲乙》同。《素问》新校正云:“按《太素》云:...

http://zhongyibaodian.com/taisuzhenben/106-20-4.html

四时诊_《黄帝内经太素》_中医经论书籍_【岐黄之术】

...在内,奈何知?病乍在外,奈何知?请问此六者,可得闻乎?六,谓六问。此中唯有五问,当是脱一问也。平按:《素问》“请”上无“知”字;“六”作“五”。据本篇下经文“此六者持之大法”,应作“六”。杨注云“当是脱一问”,于义正合。岐伯曰:请言其与天...

http://qihuangzhishu.com/106/64.htm

阳厥_《黄帝内经太素》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素问》卷十三第四十六《病能论篇》,又见《甲乙经》卷十一第二。黄帝曰:有病喜怒者,此病安在?[平按:《素问》、《甲乙》“喜怒”作“怒狂”;“在”作“生”,新校正云:“《太素》怒狂作善怒。”]岐伯曰:生于阳。问曰:阳...

http://zhongyibaodian.com/taisuzhenben/106-31-36.html

《内经》后世影响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内经》在学上后世影响是巨大,可以说后世学是《内经》发展和继续。这是因为法是医经一派特色,而《内经》则是自汉末以来仅存于世医经。 通过《内经》将古代医经家探索和成就流传了下来。《内经》所载录法内容尽管...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488.html

虚实诊_《黄帝内经太素》_中医经论书籍_【岐黄之术】

...。编者按:岐伯二字,《素问》无。岐伯曰: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气,谓卫气也;形,身也。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食多入胃,曰谷盛也。胃气多,曰气盛也。实血实,虚血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谓人迎寸口...

http://qihuangzhishu.com/106/73.htm

中医脉象之长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脉经》就没有另立长短二,但揆诸实际,长短二还是有它们独立意义,故而后世书多数是有长短二。 正式提出长短二并记载了它们形是自《中藏经》开始,说是“长人脉长”,这还不能算是很具体解释,另外《中藏经》是宋人伪撰,亦非...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647.html

先兆理论基础_《中医疾病预测》_中医诊治书籍_【岐黄之术】

...中医诊起源甚早,远在二千多年前先秦时期,学就已开始发展,《黄帝内经》中学已有了丰富记载,包括切脉部位,法、脉理、脉象主病等,奠定了基础。此外,历代名著亦都列有专项论述,如《难经》、《伤寒杂病论》、《中藏经》、《甲乙经》、...

http://qihuangzhishu.com/128/128.htm

《六译馆医学丛书》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医学丛书。《六译馆丛书》一部分。廖平撰辑。刊于1913-1923年。作者辑录和收集了多种古典或古佚医籍,并其中不少著作内容进行了考释、整理和评注。包括《黄帝内经明堂》、《黄帝内经太素诊皮篇补证》、《杨氏太素诊络篇补证》、《黄帝太素人...

http://qihuangzhishu.com/191/709.htm

共找到914,772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3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