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见于重型血友病,以承重关节如膝关节等多见。 (6) 肌肉出血:是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症较为常见的症状。 (7) 消化道或泌尿道出血:可见于任何因素所引起的出血。 (8) 中枢神经系统出血。 (9) 视网膜出血:多见于血小板减少。 (10) ...
...功能障碍较为常见,康复患者往往有多种凝血因子缺乏,多发生在成年,临床上除出血外尚伴有原发病的症状及体征。 2.凝血功能障碍 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是指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所致的出血性疾病,可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两大类。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一般是...
...凝固后再观察第三管,如第三管已凝因,即以第二管的凝固时间为凝血时间。『正常值范围』1、玻片法:2—5分钟。2、试管法:4—12分钟。『临床意义』延长:血友病,严重的肝损害,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先天性纤维蛋白缺乏症,应用肝素或双香豆素等抗凝...
...凝固后再观察第三管,如第三管已凝因,即以第二管的凝固时间为凝血时间。『正常值范围』1、玻片法:2—5分钟。2、试管法:4—12分钟。『临床意义』延长:血友病,严重的肝损害,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先天性纤维蛋白缺乏症,应用肝素或双香豆素等抗凝...
...抗凝物质如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 Ⅲ,AT-Ⅲ)减少,引起肝功能障碍的某些病因,如肝炎病毒、某些药物、抗原抗体复合物等均可激活凝血因子。肝细胞如有大量坏死,又可释放组织凝血活酶(因子Ⅲ)样物质。此时机体经肝脏处理乳酸的能力降低...
...(一)发病原因 孕期凝血、纤溶系统的生理性改变为日后胎盘的剥离创造了预防性止血的保护条件,同时也为静脉血栓形成提供了机会。妊娠期、产褥期妇女发生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性较非孕妇女显著增加是同年龄非孕妇的5倍。血栓形成是由凝血与抗凝血,血栓形成...
...(一)发病原因 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不同,可将醛固酮缺乏症分为4类:即先天性原发性醛固酮缺乏症,获得性原发性醛固酮缺乏症,获得性继发性醛固酮缺乏症,以及假性醛固酮缺乏症。原发性与继发性是根据血浆肾素活性(PRA)与醛固酮的比值来划分的。...
...%±30.4%。 增多见于: a)高凝状态及血栓栓塞性疾病,尤其是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肾病综合征、妇女口服避孕药、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恶性肿瘤等; b)肝脏疾病。 减少见于: a)因子VIII促凝活性减低主要见于血友病A、血管性血友病及...
...试验及有关因子的凝血活性测定,以鉴别因子Ⅱ、Ⅴ、Ⅶ、Ⅹ或抗凝物质。如检查发现凝血酶时间延长,再作纤维蛋白原测定,以鉴别纤维蛋白原量减少还是质的异常。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试验包括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
...1种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它能抑制新生血管形成,通过阻止肿瘤周围毛细血管生长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2.抗凝血作用,利用姥鲨软骨中分离提取的鲨鱼骨粘多糖给家兔静注,可使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凝血酶时间均处长。对...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