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思维十二要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病人不知道什么是主症,医者多费心思,尽量找出主症与主因。 辨证之性,注意兼症 辨证,既要辨位,又要辨性。而辨别疾病的性质,实际上就是辨疾病的寒热虚实。而辨证之性,主要是辨兼症之性质。如胃脘痛者,位在胃,其兼症中喜温为寒,喜按为虚,合而辨...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68936.html

夏治穴位贴敷疗法临床应用指导意见(草案)_【中医宝典】

...夏治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此疗法源于中医学“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的思想,具体方法源自《生姜汁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9045.html

夏治食疗方_药物养生_【中医宝典】

...夏治配合药膳食疗更能相得益彰,夏季进行适当药膳调补,可事半功倍。有些对膏药过敏的人也可单独用食疗减轻疾病,每年伏天有40天,适合平时畏寒怕冷和遇冷疾病加重的人调治疾病,可明显减少复发,延缓病情发展。 本文介绍几款常见食疗方法。 虫草炖...

http://zhongyibaodian.com/yangsheng-2/a5263.html

脏腑辨证_《中医诊断学》_中医诊治书籍_【岐黄之术】

...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对疾病证候进行归纳,借以推究机,判断病变的部位、性质、正邪盛衰情况的一种辩证方法,是临床各科的诊断基础,是辨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脏腑辨证,包括脏病辨证、腑辨证及脏腑兼辨证。其中脏病辨证是...

http://qihuangzhishu.com/92/66.htm

伤于寒春必温及冬不藏精春必温治法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尝读《内经》有“伤于寒,春必温”之语,此中原有深义,非浅学人所易窥测也。乃笃信西说者,据病菌潜伏各有定期之说,谓病菌传于人身,未有至一月而始发动者,况数月乎?因此一倡百和,遂谓《内经》皆荒渺之谈,分毫不足凭信。不知毒瓦斯之传染有菌,而...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321.html

三焦辨证概要_中医辩证_【中医宝典】

...三焦辨证,是清代吴鞠通依据《内经》关于三焦所属部位的概念,将外感温热的证候归纳为上、中、下三焦病证,用以阐明三焦所属脏腑在温热过程中的病理变化、证候表现及其传变规律,并指导治疗的一种 辨证方法。 三焦所属脏腑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也...

http://zhongyibaodian.com/bianzheng/a11370.html

辨证分型不容否定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因人分类治之,分类即分型也。可以说,辨证分型是对中医辨证论治经验的历史总结,是中医临床疾病证治理论的结晶,凝聚的是历代中医大家的集体智慧。从因病机,到治法方药,无不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精髓所在。可以说,某一疾病的辨证分型,就是对某一疾病基本证...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80581.html

卫气营血辨证_中医辩证卫气营血_【中医宝典】

...【卫分证】 【气分证】 【营分证】 【心包证】 【血分证】 【卫气营血证的传变】 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医家叶桂(叶天士)在《内经》、《伤寒论》等基础上,根据外感温热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总结出的一种辨证方法。 卫气营血辨证将外感温热发展...

http://zhongyibaodian.com/bianzheng/b32416.html

《时论》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外感专着。八卷。清·雷丰撰于1882年。此书专论时(指四时感受六气为),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伤于寒,春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生咳嗽”的理论,分述春温、风温、温毒、伤风、泄泻、痢疾、中暑...

http://qihuangzhishu.com/193/1173.htm

《时论》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外感专着。八卷。清·雷丰撰于1882年。此书专论时(指四时感受六气为),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伤于寒,春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生咳嗽”的理论,分述春温、风温、温毒、伤风、泄泻、痢疾、中暑...

http://qihuangzhishu.com/196/2343.htm

共找到171,900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3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