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时期_《中医养生学》_中医养生书籍_【岐黄之术】

...世,并且互相渗透、融合。其中,有关养生方面的内容,便被当时的医家、方士所继承,从而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了中医养生学的内容。一、养生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汉唐时期的养生学思想发展,大致有如下几个特点:①对养生理论的阐述往往是融医、儒、道、佛诸家养生思想...

http://qihuangzhishu.com/152/9.htm

_身形脏腑术语解释_【中医宝典】

...种情志的变化。 【】 指种情志的变化。《内经》认为情志的变动和五脏的机能有关,肝为怒,心志为喜,脾为思,肺为忧,肾为恐,统称“”。...

http://zhongyibaodian.com/shuyu/a17207.html

养生之道与养生之术_中医养生偏方_【中医宝典】民间中药偏方

...中医养生的理论称为养生之道,而将养生的方法称为养生之术。 养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几千年来医药、饮食、宗教、民俗、武术等文化理论。其内容不外以下四点。1.顺其自然;2.形神兼养;3.动静结合;4.审因施养:养生不拘一法、一式,应形、神、动、...

http://zhongyaofangji.com/pianfang/5315.html

中医养生"七情"_【中医宝典】

...祖国医学认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志变化,亦称“七情”。其中怒喜思忧恐为与五脏有着密切的维系。《内经》有“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悲”等理论。此观点被历代医家...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8020.html

化火_化火的原因、化火怎么办_查症状_【疾病大全】

...化火,病证名。喜、怒、忧、思、恐等各种情志活动失调所变生的火证。...

http://jb39.com/zhengzhuang/WuZhiHuaHuo341780.htm

中医养生防病中的理论观点_中医养生偏方_【中医宝典】民间中药偏方

...“夏三月,此谓蕃秀,使无怒”;“秋三月,此谓容平,使安宁”;“冬三月,此谓闭藏,使若伏若匿”。概言之,人的精神意志,春应舒畅,夏当充实,秋要安定,冬宜伏藏,从而保持“身无奇痛,万物不失,生气不竭,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藏不受...

http://zhongyaofangji.com/pianfang/5049.html

专家研究成果中医养生七招_中医养生偏方_【中医宝典】民间中药偏方

...据有关专家的研究成果.中医养生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神养:包括精神心理调养、情趣爱好调养和道德品质调养等方面。多涉及中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内容。 居养: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为调养。 气养:主要为医用健身气功的...

http://zhongyaofangji.com/pianfang/5056.html

生活起居养生_【中医宝典】

...自述以右侧弓形卧位最多。古谚也说:“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屈股侧卧益人气力”。是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晚饭不宜吃得过饱,也不宜吃刺激性和兴奋性食物,中医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睡前宜梳头,宜用热水浴足。 谨防劳伤 包括慎房帷及劳作伤。...

http://zhongyibaodian.com/zs/76.html

中医养生的理论依据_养生基础_【中医宝典】

...养生求静,使身心处于万虑皆息独存一念的境地,也要求人具有高尚的情操,心胸坦荡。 一、说情:人要健康长寿,清志调畅是一个重要条件。陶弘景在《养生延寿录》中提出:“养性之道,莫大忧愁大哀思,此所谓能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寿也。”  二、戒私欲:...

http://zhongyibaodian.com/yangsheng-2/a5078.html

快乐胜于良药_养生文化_【中医宝典】

...黄帝内经》所处的时代,对音乐的运用比药物应用更加系统和深刻。 当然,通过同样的机理,音乐在养生领域运用比药物更加深广。《荀子·乐论》中言:“君子以钟鼓道,以琴瑟乐心。……故乐行而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

http://zhongyibaodian.com/yangsheng-2/a5150.html

共找到464,223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3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